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一般将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归纳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根据前面对职业认同内涵的界定,职业认同主要涉及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认为,个体本身和外部环境是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我们分别称之为个体内部因素和环境外部因素。其中,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因素和个体经历因素,环境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家庭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个体内部因素
个体内部因素分为个体特征因素和个体经历因素。个体特征因素指个体的人口学特征,既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龄等客观变量,也包括个人能力、人格特质、认知风格、动机、情感等心理变量。随着某些个体特征的改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一是性别、年龄、工龄等因素的影响。杰克逊和内维尔(Jackson&Neville,1998)认为,男女在自我发展上并不同步,年龄和性别在职业认同发展上呈现交互效应;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大和工龄的增长,所经历的职业选择方面的思考会增多,职业认同水平也会增强。[6]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长短,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呈现波浪形分布,3年以下工龄的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最低,8年以上的次之,3~8年的则最高。[7]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也验证了这点。二是学历、职称等因素的影响。周广军在调查后得出,学历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别不是很大,本科学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要略高于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8]问卷调查显示,职称对职业认同的影响无显著性特征。三是心理变量因素的影响。心理变量因素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响。已有的研究都表明,辅导员的情感、动机、价值观等一系列心理变量与辅导员职业认同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工作价值观对职业认同有较强的预测力。
个体经历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成长经历和实践知识。一是个人成长经历,许多辅导员认为他们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主要来源于学生时代的学生工作经历。学生时代对学生工作的体验和对辅导员工作的观察,影响了他们选择这个职业的动机,影响了他们现在作为辅导员的行为。我们在前期访谈调研中也了解到,辅导员受到他们学生时代所钦佩的辅导员的影响,从而做出了将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选择的决定。问卷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辅导员选择该职业是受到了他们辅导员的影响。二是个人实践知识,学习经验、工作经验、工作教训等,也都会影响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会形成对这个职业的不同理解,他们会根据各自的知识背景、实践体验强化或弱化自己的职业认同。
(二)环境外部因素
环境外部因素又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和组织内部环境因素。狭义上,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国家政策、社会支持度、社会评价等;广义上,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都会对辅导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产生影响。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国家使命、制度政策、职业地位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使命。辅导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的职业制度,国家赋予其强烈的政治使命,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深刻影响。二是制度政策。国家出台一系列与辅导员相关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总体要求、相关政策,期望从制度政策保障层面不断强化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三是职业地位、职业声望、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期望、对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因为受到高校自身社会声望的影响,他们的社会自尊更容易得到满足,职业认同水平也相对较高一些。
组织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指学校文化和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辅导员个体感知他们职业认同的方式。对学校文化和领导的积极或消极感知,对塑造辅导员对职业的理解、促进或阻碍他们的职业发展、建构他们的职业认同具有导向作用。而辅导员职业文化包含着这一职业群体的共同特质,是辅导员群体思维方式、精神品质、气质特征、价值取向等特征的集中反映,会对辅导员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产生潜在的制约和推动作用。优质的职业文化氛围,有利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