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控制的秩序:分税制产生的政治学分析》简介
《超越控制的秩序:分税制产生的政治学分析》这本书是由.杨红伟著创作的,《超越控制的秩序:分税制产生的政治学分析》共有102章节
1
总序
成立于2013年9月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是由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的十大高校智库之一。我们通过建立多学科融合、协同研究、机制创新的科研平台,围绕财政...
2
目录
目 录 总序 第一章 引论:制度化视野中的财政变迁 一、制度化及其政治意义 (一)制度与制度化 (二)交易成本与制度化 (三)制度化的政治意义 二、财政制度化转...
3
第一章 引论:制度化视野中的财政变迁
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背景是高度集权体制的全面危机,因此,“权力下放”便成为实现路径转移的突破口。权力下放,一方面表现为高渗透性的国家权力从社会中逐渐退却;...
4
一、制度化及其政治意义
...
5
(一)制度与制度化
本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对分税制产生过程的分析,探究改革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制度化的发生机制,因而有必要首先阐明制度和制度化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尽管理论家都肯定...
6
(二)交易成本与制度化
在分权改革时期,中央、地方都可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角色,两者的互动关系中存在大量的交换与契约,而政治集权是保证契约实施的基本条件。由于中央受到以发展为中心的...
7
(三)制度化的政治意义
将制度化当作考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一个视角,是基于其在现实及理论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制度化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经过制度化过程,一个国家就难以...
8
二、财政制度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对1994年中国分税制的产生作出政治学的解释。研究问题的发生主要是来自对中国现实政治生活的思考。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
9
三、理论预设:权力分散与财政制度化
如上所述,本书的目的是要探讨在一个政治集权的环境中,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散化与财政制度化的关系。在早期的文献中,研究者往往强调由分权带来的地方力量增长以及权力分...
10
四、财政政治学的研究视角
财政政治学(即财政社会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官房学”,着眼于民族国家创立过程中的财政经济政策,从财政方面寻求国家的生存、竞争与发展策略。...
11
(一)“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两个视角的综合
财政政治学的视角虽然富有启发,但它主要是聚焦于国家—社会层面,讨论的主题通常是统治者与纳税人围绕税收的互动过程,而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则通常被囿于官僚组织学或政府...
12
(二)新制度主义框架下的财政政治学方法
如上文所述,财政政治学曾被视为一种国家学说(官房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国家理论淡出社会科学研究的视野,财政政治学也一度沉寂下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
13
第二章 “权威—互动”型中央与地方关系
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构成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初始环境,它决定着分税制改革的动因和路径选择。如何理解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属性...
14
一、分税制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属性的模式化争论
纵观数十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领域的中外文献,其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莫过于对改革之后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性质的争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分权改革塑造了一种什么...
15
(一)零和框架Ⅰ:强地方—弱中央
1.分权改革起点:改革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认识 要对改革之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性质进行评估,就不能不联系改革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学界早期运用精英理性来解释中国制度...
16
(二)零和分析框架Ⅱ:中央权威主义
强调中央权力优势的研究文献大都继承了早期全能主义研究模式的一些观点,认为中央相对于地方具有结构性的优势。这些文献虽然也承认分权改革使省区市政府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
17
(三)“非零和”分析框架
1.零和分析框架的局限 思考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时,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不是一个可进行简单剥离的单一议题,而是与整个...
18
二、“权威—互动”:一个功能性概念
如上文所述,对于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属性的研究,往往随着学者采用的视角和旨趣的不同而转移。对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描述与概括,不免有概念...
19
第三章 财政分权与权力分散化
在高度集权的旧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已经存在着权力的“行为性分散”;分权改革之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进一步演变为结构性分散。权力分散化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央与...
20
一、传统体制中的权力分散性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的财政体制虽然时有变动,但总的来看,一直保持着高度中央集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中央和地方均征收相同的税种,没有真...
21
二、财政分权改革的动因与内容
...
22
(一)分权的动因
1978年的改革以“放权让利”为主要手段,进行了国家内部权力的调整,即中央对地方的分权。关于这场改革的内在动力,即为什么改革会以政府间行政性分权的面貌出现,为什...
23
(二)1980年代三次重要的财政体制调整
1978—1993年,财政分权改革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格局的一次调整,而且,每一次调整都以某个关键性的政治事件为先声。1978年,...
24
(三)20世纪80年代财政分权的不同之处
如前文所述,从长期的趋势来看,自新中国高度集中的体制确立起,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就总体上朝着分权的方向发展。因此,20世纪80年代的分权改革只是这一整体趋势中的...
25
三、权力分散化与中央—地方关系转变
...
26
(一)财政分权与产权地方化
前文已述,改革的起点会影响整个改革的进程。中国财政分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当中央开始向地方分权的那一刻,国家与社会仍然是一体的,全社会的企业与其他资源由国家高度控制...
27
(二)地方政府财政自利性的强化
产权地方化之后,地方政府本身成为庞大的权力与利益主体,它们的行为也逐渐具有类似产权所有者(如企业主)的特征,也以收益最大化作为行动目标。[39]首先表现在地方政...
28
(三)地方政府的双向责任
在20世纪80年代的分权改革中,除了财政、经济上的放权,地方在政治、行政、立法等权力领域也有所扩展。[40]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不仅仅是一个基于地方产权的经济...
29
(三)“权威—互动”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形成
从理性选择的视角出发,任何权力主体的行动目标,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为了保有或增强自身的权力。当然,这种假定并不否认中央与地方可能都怀有理想主义的情绪,并为这...
30
第四章 财政分权的政治约束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政治集权与财政分权的关系。下文拟通过对领导干部的职业流动与地方财政贡献相关性的经验分析,试图阐明在包干制时期,中央运用干部管理机制对财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