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总序

第一章 引论:制度化视野中的财政变迁

一、制度化及其政治意义

(一)制度与制度化

(二)交易成本与制度化

(三)制度化的政治意义

二、财政制度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理论预设:权力分散与财政制度化

四、财政政治学的研究视角

(一)“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两个视角的综合

(二)新制度主义框架下的财政政治学方法

第二章 “权威—互动”型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分税制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属性的模式化争论

(一)零和框架Ⅰ:强地方—弱中央

(二)零和分析框架Ⅱ:中央权威主义

(三)“非零和”分析框架

二、“权威—互动”:一个功能性概念

第三章 财政分权与权力分散化

一、传统体制中的权力分散性

二、财政分权改革的动因与内容

(一)分权的动因

(二)1980年代三次重要的财政体制调整

(三)20世纪80年代财政分权的不同之处

三、权力分散化与中央—地方关系转变

(一)财政分权与产权地方化

(二)地方政府财政自利性的强化

(三)地方政府的双向责任

(三)“权威—互动”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形成

第四章 财政分权的政治约束

一、党管干部与政治集权

(一)政治集权的结构

(二)党管干部

二、政治流动与财政表现

(一)晋升机制与地方财政表现

(二)交流机制与地方财政表现

(三)吸纳机制与地方的财政表现

三、组织性集权的效能局限

(一)地方政治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组织性集权的效能弱化

四、附论:“精英视角”研究方法的反思

第五章 中央财政弱化的政治分析

一、中央的财政弱化

二、地方财政贡献下降的地区差异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二)征税积极性的省际差异

(三)预算外资金扩张幅度的省际差异

(四)地方财政贡献减少的省际差异

三、政治约束效能“磨损”的体制原因

(一)规则缺陷与机会主义

(二)间歇性约束机制与重复博弈

(三)组织及管理的缺陷

四、回不去的“行政性收权”

五、财政弱化的政治含义

(一)合法性能力

(二)贯通性能力

(三)分配性能力

第六章 早期分税制改革受挫的解释

一、1986年财政制度化的尝试

二、权力分散化与制度需求

(一)决策者的态度

(二)财政危机的程度

三、权力分散化与知识、技能累积

(一)知识累积:两次分税制改革前的认知状况

(二)管理技能的成长

第七章 分税制产生的政治过程

一、策略互动模式与制度创制

(一)理性选择视角中的互动、权威与制度

(二)中央与地方策略互动的逻辑推演

(三)制度创制模式及其可能结果

二、寻求共识:分税制方案的提出

(一)中央决策层内部的共识

(二)中央与地方的前期协商

三、理性选择:各地方对分税制的反应

(一)新方案对中央和地方的客观影响

(二)地方的疑虑

(三)沿海省份的反对态度

(四)中西部省份:有条件地支持

四、谈判、妥协与制度生成

第八章 分税制的运行成效及问题

一、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塑

(一)国家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

(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提升

(三)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

(四)地方财力的变化

二、制度的遗留问题

(一)分税制的法律基础薄弱

(二)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的不完善

(三)省以下各行政层级的分税制问题

(四)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规范

三、“溢出”效应与“非预期”结果

(一)分税制的“溢出”效应

(二)分税制的“非预期”结果

结束语 以现代国家的语境理解分税制改革

(一)

(二)

(三)

(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文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