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生病有先兆

五、宝宝生病有先兆

孩子生病,总有一些先兆可以察觉,仔细观察这些先兆,可早期发现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作为家长,平时应注意细心观察。

(1)精神改变。平时挺乖的孩子,忽然多哭,容易发脾气,不好哄,要家长抱而不愿自己活动、玩耍,或者平时胆大,最近却变得畏首畏尾,家长不要盲目责怪。俗语说:“孩子不会装病。”家长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同情、关心,并仔细观察其他方面的变化。

(2)食欲改变。孩子原先食欲很好而最近食欲减退时,首先要考虑前阶段是否进食过多引起消化不良。家长要注意观察舌苔(正常为薄白苔),如果舌苔白而厚腻,则说明胃肠道功能差。除此之外,还需注意是否有便秘发生,大便不通畅也会使食欲减退。另外,发热时食欲也会减退。建议可以先从调整饮食着手,如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忌油炸食品,并密切观察其变化。

(3)大小便改变。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每天、每次排出的大便。大便稀、水样、糊状、奇臭,说明肠道可能有炎症。若有鲜血粘在成形大便的外围,可能有直肠息肉。大便粗硬、解完大便有鲜血滴出,可能是肛裂。大便里急后重、脓血便,多数为细菌性痢疾。孩子哭吵伴频繁呕吐、大便为果酱状,可能为肠套叠,应立即就诊。3天以上大便未解为便秘,需要用开塞露通便,然后再进一步处理。

关于小便,要观察尿色,正常为清、淡黄色,尿少时为深黄色。排出尿液有泡沫,可能尿中蛋白质量增多。血尿有2种情况:一种尿液如“洗肉水”,说明尿中有未破坏的红细胞;另一种呈啤酒色,是红细胞被破坏后的结果。排尿当时尿色透明、清澈,但搁置1~2小时后有沉淀物,是尿中的钙盐在碱性环境下沉淀析出,在冬季多见。尿频(尤其白天),量少无痛,尿液检查正常时,多属于精神紧张。如果尿频伴尿痛,尿液检查有较多血细胞,则多为尿路感染。

(4)睡眠。睡眠易醒、不安,可能是被子盖得太多或太少,因过热、过冷或发热引起;也可能由焦虑、恐惧(怕黑、怕动物等)引起;还可能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或维生素B1缺乏引起。睡眠时突然高声大叫,可能是做噩梦,白天或睡前不要过度兴奋。白天嗜睡,可能与疲乏有关,也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5)发热。发热多数是有细菌或病毒感染,但往往伴有“系统”的症状,如:呼吸系统,常伴有咳嗽;胃肠道系统,常伴呕吐、腹泻;泌尿系统,常伴尿频、尿痛;神经系统,常伴头痛、呕吐、嗜睡或抽搐等症状。某些传染性疾病常伴出疹。此外,发热也可由脱水引起,如新生儿盖得太多、包得很紧、出汗多、吃奶少而引起新生儿脱水热,当解松衣被、喂水后,体温会自然下降。

(6)皮肤。观察皮肤是否有皮疹、出血、水肿。皮疹由过敏(如食物、药物或花粉等)引起的,多数不发热;如果发热时出皮疹,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皮肤水肿首见于眼睑部,也可表现为按压双下肢内侧胫骨处有凹陷。若皮肤水肿伴尿少,可能为急、慢性肾炎;蛋白质摄入明显不足或心功能衰竭时亦可出现水肿。皮肤出血呈点状或大片状,排除外伤后,首先要考虑凝血机制是否有问题。

(7)口腔。口角周围皮肤糜烂(口角炎),多数缺乏B族维生素。流口水时,要考虑是否正在出牙。伸舌时发现舌表面有一块块剥苔(地图舌),可能缺乏锌或B族维生素。口腔有气味,说明口腔有炎症或胃肠道功能有问题。

(8)咳嗽、气急。如果伴有发热,可能是上呼吸道或肺部有炎症;出现气急时,一定要去医院诊治。咳嗽声如破竹,说明喉部可能有炎症。如果气急明显并逐渐加重,提示可能有喉梗阻,应立即带孩子就医,必要时医生可能会给孩子做气管切开术。咳嗽是呼吸道炎症的最初症状,也是呼吸道疾病痊愈前的症状。

(9)体重变化。体重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最直观的指标。定期(如每3个月)为宝宝测体重,观察体重增长的速度。若体重增长迅速,要预防肥胖的发生;增长缓慢或下跌,要注意是否有营养不良。

(10)腹痛、呕吐、腹泻。这三种症状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明显呕吐而不泻,可能为急性胃炎。先呕吐后腹泻,在秋季呈流行趋势的,可能为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腹痛、频繁呕吐而不泻,要考虑肠套叠的可能;如果大便呈果酱状,多数为肠套叠。有里急后重(一阵阵腹痛,想要解大便),但大便量很少,呈黏冻血状,多数为细菌性痢疾。

(11)眼泪汪汪、眼部有分泌物。眼泪汪汪可由倒睫或者鼻泪管阻塞引起。眼部有分泌物,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结膜炎症。

(12)耳痛、耳流脓、耳痒。上呼吸道感染时,常常并发中耳炎,一旦耳道流出脓液即可明确诊断。如果在脓液未流出之前,触及耳屏或者轻轻牵拉耳朵时孩子就哭泣,要考虑是否有急性中耳炎的存在。耳廓内侧皮肤常有湿疹会引起奇痒,要注意防止孩子抓破皮肤。

(许积德)

○摘编自《健康娃娃》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