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感冒,远离心脏杀手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心脏疾患,是指病毒侵犯心肌组织所引起的心脏炎症。病情轻重不一,症状包括情绪紧张、头晕、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多汗和心前区隐痛等;婴儿可出现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多汗、四肢湿冷、精神萎靡、活动减少或烦躁不安等,严重者可于数小时到数天内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甚至死亡。尽管多数患儿可在半年内逐渐恢复正常,但也有些患儿症状反复出现,迁延不愈,甚至呈慢性过程,严重影响小儿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感冒有密切的关系,半数以上的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感冒病史。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引起感冒的原因可以是病毒感染,当机体的抗病能力低下时,这些病毒可侵犯呼吸道,引起感冒,进而可进入血液,引起毒血症,通过血流到达心脏组织,并乘虚在心肌细胞内繁殖,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和心脏组织。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季节与致病病毒的流行有密切关系,例如,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容易在夏秋季节引发感冒;流行性感冒在冬季高发,而由上述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数在这些季节也明显增加。
因此,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是防范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首要环节,这些防范措施包括下列几点:①避开感染源。小儿,尤其是2~3岁的婴幼儿,机体抗病能力较差,应避免到人群拥挤嘈杂、空气污浊的场所,尽可能不与感冒患者接触。同时,注意环境卫生,保证居住环境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②切忌过度劳累。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给孩子增加许多课外负担,使孩子不能获得足够的休息,过度疲劳对孩子的健康有害无益。另外,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体力恢复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所需要的睡眠时间越多。1岁以内的婴儿,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应少于13小时,而5~12岁的学龄期儿童则每天需要至少9小时的睡眠。③保证足够营养。营养不良可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容易感冒。在膳食中供给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适量的无机盐和脂肪,保证全面的营养摄取,以满足小儿日常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带给孩子健康的体魄,有效提高抗病能力。④避免受凉。不管在什么季节,孩子的衣着都要适宜,一般稍多于成人即可。但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受凉,特别是冬天,往往给他们穿过多的衣服,结果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不利于身心发育;而且,过多的衣着容易使孩子出汗,在换衣服时容易受凉招致感冒。⑤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提高人体某些特异性免疫力的有效措施。需要指出的是,当孩子感冒、特别是合并发热时,不宜接受任何预防接种,应等感冒痊愈后再接种,以免加重病情、诱发严重不良反应或使病情复杂化等。⑥治疗感冒。一旦发生感冒,特别是婴幼儿,应及时处理,以阻止病情发展。除了保证充分的休息和水分摄入外,可服用一些中草药制剂,如小儿感冒冲剂、板蓝根颗粒、鱼腥草颗粒、复方大青叶颗粒和双黄连颗粒等,2岁以下儿童因容易合并细菌感染,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选用抗生素。
(黄国英)
○摘编自《健康妇幼》2001年第1期
—专家简介—
黄国英
黄国英,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儿科杂志》副总编辑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无创伤性诊断和早期干预策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