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童“心”

十九、守护童“心”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通常是因为发现孩子唇部青紫或心脏检查发现有杂音。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溜过,等到带孩子来就诊时,一部分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有的甚至已经无法挽救。因此,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有哪些发病信号对于父母来说非常重要。

(1)心衰。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是由于较严重的心脏缺损、肺循环或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心率可达160~190次/分,血压常偏低。

(2)发绀。有无发绀随心脏畸形性质而定,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与动脉导管未闭者早期通常无发绀,但剧烈活动或大哭大笑后可能出现发绀,随年龄增长,发展到晚期可能出现发绀;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者,心脏畸形严重,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在出生后或数周至数月即可出现发绀,且逐渐加重。发绀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

(3)蹲踞。患有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洛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现象,这样可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心隔缺损产生的右向左分流,同时也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从而改善肺血流。

(4)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几乎都伴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红细胞增多症是机体对动脉低血氧的一种生理反应。

(5)肺动脉高压。当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发绀等综合征时,被称为艾森门格综合征。表现为发绀、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右心衰竭征象(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周围组织水肿等),这时患者已错过了手术的机会,只有等待心脏移植。患者大多数在40岁以前死亡。

(6)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往往发育不良,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7)其他。胸痛、晕厥、猝死等。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先天性心脏病都需要治疗,有一部分患儿缺损的心血管能自行愈合。目前先天性心脏病除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通过药物治疗有可能治愈,小的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小的房间隔缺损者可能自愈外,其他病种通过内科治疗均是不可能治愈的。内科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控制心衰、降低肺动脉压,作为术前的一种短期治疗。

介入治疗是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部分患儿仍需传统手术。

目前几乎所有的先天性心脏病都能进行手术治疗(姑息或根治术)。不同的病种,手术时机不同。严重者必须在出生后行急诊手术;常患呼吸道感染、反复肺炎、心力衰竭者,尤其是药物不能控制的患儿,应及早手术。理论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在2岁前手术,但病情较轻、对生长发育影响不大的患儿可每半年至一年随诊检查一次,以便掌握最佳手术时机。

以上几种方法对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有着非常好的功效,而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不同的患病人群,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合适的。另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

(刘锦纷)

○摘编自《东方早报》2015年6月13日

—专家简介—

刘锦纷

刘锦纷,小儿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2012年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世界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小儿外科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从事小儿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