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讨论

七、讨论

川崎病病因未明,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该病由感染因素引起,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EBV、链球菌、短棒菌苗。也有报道称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尘螨及环境污染、化学物品过敏[1]是可能病因,本病查出4种病原体:乙型流感病毒抗体、EB病毒、肺炎支原体抗体均阳性,抗“O”:354IU/mL。

KD的发病机制:为病因不明的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所导致的全身性血管炎,患儿多系统均可受累,同时也出现CRP、ESH、WBC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变化。一般6~8周恢复正常,它们的恢复正常标志着疾病已静止[2]

川崎病的治疗:本病呈自限性经过,多数预后良好;未经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概率20%~30%[3],在发病10d内应用大剂量的丙球可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即使病程超过10d也主张应用丙球,经过及时治疗,目前病死率降低至0.5%左右;约1%的患儿可再发。

并发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有:①男孩;②年龄<6个月或>3岁;③发热持续2周以上或再次发热;④心脏扩大,有心律失常;⑤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且持续不恢复;白细胞>16×109~30×109/L;血小板>1000×109/L;血沉>100mm/h,或持续5周以上仍不下降;⑥复发的病例[3]

参考文献

[1]胡亚梅,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1204-1205.

[2]杨蕾,纪小梅,李熙鸿.不完全川崎病与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比较[J].母婴世界,2015,3(3):12.

[3]薛辛东,杜立中.供8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儿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1.

(张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