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引起扩张、动脉瘤形成或狭窄等冠状动脉病变(CAL),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与青少年心源性猝死和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1],目前在中国、美国和日本,KD已取代了风湿热成为引起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再发率为1%~2%[2]。
KD再发定义[3]: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初次发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异常实验室指标完全恢复2个月以上。
我们观察2例川崎病再发病例,其中例1发热3d伴有KD其他症状:皮疹、口唇红、干燥,可见草莓舌;渐结膜充血,及时就诊,入院确诊早,尽早应用丙球,发热时间短,炎性指标WBC、CRP、ESR高,也形成冠脉瘤。例2发热2d,体温自行下降,之后手指端脱皮,炎性指标不高,心脏B超示冠脉瘤2周内进行性加重。
孙东明等在《川崎病再发22例》[3]一文中报道收治的1253例KD中再发KD有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再发率为1.8%。研究结果:再发KD热程较初发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BC、HB、PCT、CRP、ESR、FIB水平与初发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发病例CAL发生率较初发时增加不显著,再发病例应用IVIG时间较初发时早,而应用后退热时间与初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得出结论:KD再发病例临床表现与初发相似,CAL发生率无显著增高,但热程较短,可能对再发病例认识早,治疗及时有关。
王宏伟、程佩萱在《川崎病再发1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4]中研究的332例KD中,再发10例、再发率3.2%,初发平均年龄1.4岁,再发平均3.6岁,再发间期1.6年、再发病情较初发轻、但冠脉损伤发生率高,其中,阅览了11年国内散在报告的再发案例11例,再发临床病情经过亦较初发为轻,研究日本11、12、13次川崎病全国流行病等调查资料,再发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男为初发的1.71倍 ,女为初发1.64倍,均高于初发病例,并发现初次发病都有冠脉损伤者KD再发率3.4%,冠脉无损伤者再发率1.9%。
关于KD再发时CAL的发生率是否高于初发,目前有不同报道。Nakamua等[5]报道再发KD患儿CAL发生率未高,刘仕成等[6]报道再发KD患儿CAL发生率未升高,我们2例中均有冠脉瘤形成,也比较严重。
参考文献
[1]邹丽霞,龚方戚.再发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5):617-619.
[2]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4.
[3]孙东明,邓淑珍,瑞耕,等.川崎病病再发22例[J].实用儿科杂志,2012,21(11):1668-1669.
[4]王宏伟、程佩萱.川崎病再发1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学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2):96-98.
[5]Nakamura Y,Yanagawa H,Ojima T,et al.Cardiac sequelae of Kawasa-ki disease among recurrent cases [J].Arch Dis Cild,1998,78(2):163-165.
[6]刘仕成,朴金花,韩燕燕.再发川崎病13例临床分析[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7):1123-1124.
(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