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讨论

六、讨论

该病例中患儿起病时尚处于新生儿期,洗澡后出现发热、吐沫,故首先考虑为呼吸道感染。次日热峰上升,出现皮疹,考虑感染加重,加之年龄特点及PCT轻度增高,不排除“败血症”的可能。但抗感染治疗效果差,且患儿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故应查找其他病因。该患儿入院当天的化验结果明显异常的除ESR外就是低钠血症了,且不易纠正。分析其原因,从临床表现看,并无有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的情况存在,据此应敏锐地联想到患川崎病的可能性。川崎病患儿约40%存在低钠血症,确切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等因素有关。

入院第4天,显示BNP异常增高,但临床并无心衰表现,此时亦应敏锐地联想到川崎病的可能性。川崎病患儿的血浆BNP水平升高的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早期局部心肌炎性损伤及大量炎症因子刺激心室肌细胞从而合成分泌NT-proBNP增加。其在急性期显著升高,恢复期明显降低。

随着病程推进,患儿逐渐出现了球结膜充血及口唇皲裂,但未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故仍达不到“完全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心脏超声提示存在冠脉扩张,故诊断“不完全川崎病”。反观该病例,由于对川崎病缺乏足够的敏感性(这可能与新生儿期川崎病罕见有关),误判为重症感染,以致抗生素使用级别过高。

川崎病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虽然半岁以内的川崎病患儿并不少见,但新生儿期起病的川崎病很少见,且极易与新生儿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混淆。故临床工作中要有警惕性,尤其是不明原因发热达1周的婴儿,要常规进行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冯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