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累及全身的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其中冠状动脉最易受损,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狭窄和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甚至猝死。与青少年心源性猝死和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1],目前在中国、美国和日本,KD已取代了风湿热成为引起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再发率1%~2%[2]。KD再发定义[3]: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初次发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异常实验室指标完全恢复2个月以上。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是否更易再发,缺乏研究资料。再发病例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儿,临床症状不典型[4],发热时间少于初发者,WBC低于初发者,更进一步说明了再发KD的临床症状较初发者轻。有学者报道再发病例冠状动脉损害高于初发病例[5],冠脉损害更重,易并发冠脉瘤,证据不足。再发病例是否更易丙球抵抗,缺乏临床资料。
我们治疗的2例中,1岁患儿病程中发热时间长,6岁患儿发热仅2d,早期无川崎病的其他表现,1周后手、足背,肢端膜状脱皮,卡巴阴性,在当地按感冒治疗,疗效不佳且反复腹痛遂来我院就诊,复查心脏B超:冠脉较前进行性增宽,按川崎病再发治疗。
通过对再发川崎病的总结和文献复习,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川崎病再发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误治。
KD早期应用(10d以内)IVIG2g/kg预防和减轻冠脉损害[2],警惕IVIG无反应型,IVIG抵抗者,给予2剂IVIG,如果体温不降,可加激素。杜忠东等在《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6]:通过多中心回顾性调查发现,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急性期血沉增快、WBC计数和血浆GTP(谷氨酸转移酶)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血浆白蛋白降低、起病至用IVIG的天数的影响作用更大,对于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的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关于KD的诊疗指南[7]中明确指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糖皮质激素使用须限制在已行至少2次IVIG治疗,且发热和急性炎症反应缓解无效的患儿,常用的方法是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剂量30mg.kg.-1.d-1,疗程1~3d。
参考文献
[1]邹丽霞,龚方戚.再发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5):617-619.
[2]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3-194.
[3]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2.
[4]刘仕成,朴金花,韩燕燕.再发川崎病13例临床分析[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0,4(7):1123-1124.
[5]程佩萱.川崎病再发1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学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2):96-98.
[6]杜忠东,张永兰,赵地,等.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40-741.
[7]Newburger J W,Takahashi M,Gerber M A,et al.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 ,Endoc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 2004,110(17):274.
(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