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讨论
2025年10月13日
七、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除了动脉和静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均有典型的炎性病变。在疾病的最早期,动脉壁内即有明显的水肿和坏死,后期由于血栓形成或管壁硬化加厚使血管腔狭窄,通过的血流明显减少,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1]。
丙球输入后体温正常,咳嗽加重,肺部症状明显,血象复查指数更高,肝功转氨酶升高,这时我们仍考虑炎症未能有效控制,故升级抗生素后症状逐渐减轻,后期出现发热1次,低热,考虑可能与受凉或在医院二次感染有关,故我们应加强护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从临床数据分析:CRP、血沉、白细胞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血红蛋白下降是川崎病的高危因素[2],3岁以下患儿、血小板计数升高、发热持续时间长、低蛋白血症、低血钾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3-4],我们对这些指标明显升高,伴有川崎病临床症状患者应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些都是川崎病冠脉损害高发因素,容易出现冠脉瘤形成。
参考文献
[1]陈萌,张宏文.川崎病病理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 幼保健分册,2005,16(1):34-36.
[2]刘东海,王秀英,许毅.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2期.
[3]陈晶晶.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赵春娜,社忠东,高灵灵.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9):659-661.
(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