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讨论

七、讨论

川崎病1967 年由日本医师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后被认为是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是一种自限性的血管炎,主要侵及中小动脉,在未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有 15%~25%合并冠脉病变 ( 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1]。KD 经典诊断标准是日本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研究委员会于1984年制定的:发热(体温>38.5℃)>5d; 同时满足以下5项中至少4项,双眼结膜非化脓性充血、口唇潮红、躯干多形性红斑、手足硬肿脱皮、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 ; 如不满足以上5项中的4项,但已合并冠脉受累亦可诊断。目前,急性期的治疗方案为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 联合大剂量阿司匹林,退热后48~ 72h 阿司匹林予以减量,缓解期阿司匹林维持治疗的时间取决于冠脉受累程度[2]。但仍有9.4%~23% 的患儿在接受首次IVIG治疗后仍持续或再次发热(体温>38.5℃ )[2],这种现象被称为IVIG无反应性KD。

本病例为4岁男孩,发热,轻度咳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高,CRP及血沉高及肝功异常,我们需要与脓毒症、血液系统疾相鉴别,并有可能出现丙球不敏感,对于丙球治疗后有体温反复情况,应动态监测心脏B超变化,KD的发病机制为病因不明的免疫活化细胞激活所导致的全身性血管炎,患儿多系统均可受累,同时也出现CRP、ESH、WBC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变化[3]。一般6~8周恢复正常,它们恢复正常标志着疾病已静止[4-5]

诸多研究[6]表明,IVIG 无反应性 KD 患儿引起冠脉受累的风险更大,所以建立有效的预测评分系统对 IVIG 无反应性 KD 的治疗及预后都尤为重要。对于 IVIG 无反应性 KD,公认建议使用第 2 剂 IVIG,也可将糖皮质激素作为备选,新兴的治疗如 IFX、CyA 等,虽有案例报道,但多为临床的经验总结,缺乏系统性的随机对照,这可能也是将来研究的重点[7]

参考文献

[1]Yim D,Curtis N,Cheung M,et al.Update on Kawasaki disease:epidemiology,a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J].J Paediatr Child Health,2013,49( 9) :704-708.

[2]Dimitriades V R,Brown A G.Kawasaki disease:pathophysiology,clinical manifestations,and management[J].Curr RheumatolRep,2014,16( 6) :423.

[3]朱迪,罗钢.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报,2017,46(3):219-222.

[3]杨蕾,纪小梅,李熙鸿.不完全川崎病与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比较[J].母婴世界,2015,3(3):12.

[4]陈晶晶.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5]DIMITRIADES VR,BROWN A G.Kawaphysiology,clinical manifestations,and CRhtol R2014,16( 6) :4.

[6]高文珺,范晓晨.丙球无反应性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第38卷第7期2017年7.

(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