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意识:我们怎么影响世界?

第1章 意识:我们怎么影响世界?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其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其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其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章节引语

2015年4月13日上午8:50,车祸瞬间奋力一推,舍己救同学的浙江富阳男孩何俊斌在天津西青医院神经外科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

4月3日晚8时50分左右,天津农学院大一学生何俊斌和同学小肖走在斑马线上,一辆大型长途客车为赶超边上的小面包车,瞬间向何俊斌和小肖冲来。不容细想,何俊斌一把推开了身边的同学,自己却被撞飞,在被送往医院后,何俊斌被诊断出颅脑出血骨折、肋骨骨折穿伤肺部,生命垂危。13日早上开始,何俊斌的情况开始持续恶化,多器官衰竭,血压一度降至30毫米汞柱,虽全力抢救,但这一次没有成功……

12日下午5点,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官方微博发表微博说:“何俊斌,这个平凡的富阳学子,在客车驶来的瞬间推开了身边的同学,自己却被撞成了重伤。今天(4月13日)早晨8:50,他带着所有人的爱与敬佩走了。让我们一起为俊斌默哀,但愿天堂没有车来车往!”来自兰州的微博网友说:“清晨,让我们一起为好人祈福,车祸瞬间他推开同学,自己却命悬一线,危重程度无以形容……愿天佑善良!愿生命坚强!”19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何俊斌舍己救人的行为,却真正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生死一刻,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何俊斌用一次生命的陨落,挽回另一个同学的新生。我们不去问值得或不值得,我们只知道,何俊斌是最善良的当代大学生!

——资料整理自马雅兰:《舍己救人何俊斌:最善良的当代大学生》,2015年4月14日,中华何氏网,http://www.10000xing.cn/x021/2015/0415203414.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5年6月3日,引用时有删改。

何俊斌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为大学生群体点赞。还记得2014年黄河浪尖上的青春绝唱,90后大学生魏玉川舍身救人英勇牺牲。在水流湍急的黄河岸边,为救一名13岁的陌生少女,魏玉川纵身一跃,如同何俊斌一样没有半点犹豫。这瞬间的动作,源于他们内心的品质,他们用自己的英勇壮举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熠熠生辉的生命正能量。正是他们这些朴素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周围这个群体变得心灵相通、情同手足,也因此被社会公众记在心间,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楷模,受到公众的敬仰,这样高尚的个人意识带来了一种荣誉,一种无疑是最高尚、最值得尊敬的荣誉。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弘扬了社会道德与良知,让我们看到了良性社会意识的崛起。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意识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还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冷漠的场景,曾经触发了国人道德深处的痛感,也展现了个人意识形态的阴暗面。但是,这些并没有遮蔽了我们的双眼,真诚、善良等良性的意识形态才永远是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因为,这些年来,我们全国人民所共同努力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作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后,就会在自身头脑中反映出各自的个体意识。而作为社会生活精神层面的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言,“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可我们个人与个人之间意识的差别也是确定的,那么我们如何将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相统一?如何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如何建构起良性的社会意识?这正是我们在本章需要了解的。

本章将在解析意识及其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向大家展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等内容,以便大家能够在此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有效地强化国家与民族意识、法治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等方面的良性社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