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识的本质
人类对意识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从各自的哲学视角论证发展了这种观念。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这种观点到了中世纪仍然得到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范缜主张“形质神用”。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了不同结论,如笛卡儿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巴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辨的形式阐发了意识的能动性问题;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初步涉及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
1.意识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生理学研究表明,意识产生的核心器官是丘脑,丘脑中有一种先天遗传的特殊结构,称之为丘觉,丘觉是本身蕴含意思并能发送意思,当丘觉发送意思的时候就产生了意识。而样本是事物在脑中的符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地分布在大脑、下丘脑、纹状体、小脑及其他神经结构中。丘觉能够发送的意思较为广泛,样本的数量也非常庞大,它的样本和丘觉通过学习建立起意义上的连接,样本经由联结纤维点亮丘觉产生意识。所以说,丘觉、样本和联结是产生意识必备的三个条件。
用生理学来阐述意识总令人费解,我们举个例子来加强理解。如果把丘觉比作一个花园的土壤的话,那么你就是这个花园的园丁,你常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意识种下种子,这些种子就是我们所说的样本。比如我们看过恐怖片之后,就会留下这样的种子,在以后的电视电影中,突然惊现某主人公惊诧的脸庞的时候,我们就能意识到可能会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这个主人公惊诧的脸庞就是我们的样本,它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由于这个花园非常大,你的种子就会特别多,而这样的“种子”来源于你的学习或者生活经验,当遇到恰当的条件,你所存储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就如意识,如果遇到特定的样本点亮后,丘觉就会发送意思,产生意识。
2.意识的社会根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了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其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也就是说生命产生的最初阶段。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是由非生命物质进化而来。由非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进化,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过程。第二个环节,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个环节,即是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这也意识产生最关键的环节,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那么意识的本质就是社会的产物,也就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产生意识成为一种必要,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人类意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