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识与素养

二、知识与素养

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加速革新,被教育者在无形中承担着“只许成功,没有第二选择”的压力。这种压力部分转化为教育内容中知识和素养的争议。《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的解释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对“素养”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抽象,下面简单举个例子。一个大学生无法区分什么是韭菜、什么是麦苗,别人会说:“还大学生呢,真没知识”;一个大学生走在干净美丽的校园,突然朝地上吐了口唾沫,别人会想:“这个人,真没素养”。这就是知识和素养的区别。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可能奉纪守法、文明礼貌、关爱他人,而一个清华、北大的资优学子,很可能发生硫酸泼熊、辱骂尊师的行为,知识和素养绝不是正相关的关系。然而,在这个高喊着“全面发展学生”“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时代,对这一点很多人还是抱着错误的认识或认识不够。我们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乃至中小学教育,看起来对知识的追求远远大过于对素养的追求,各种奥数班、才艺班、外国语学习班、考证培训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它们打着的旗号常常是“升学”“资优”“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不是“丰富人文素养”。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在我们的理解,前一种教育,是教人获取知识;后一种教育,是教人拥有素养。一些教育大师早就明确提出过,知识固然是文化的基础,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偏重知识忽视素养”的教育,其危害性著名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教授早就有所警示:“知识看上去很重要,实际并不是那样,素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纵观当前学校教育,还存在着某种问题,过多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这种结果最终只能导致学校教育培养出‘半人’,而不是香港教育曾流传的‘全人培养’。”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他才会有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而不只是机械地生活于这个世上,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教会人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并利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实现对生命意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