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素质与能力
前文论述意识的功能时,提到了意识对素质和能力的作用,也明白了意识是一种高级的生命现象,是人的生理机能和属性,是专属于人类的。同样,人类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有可以具体到某一指标的因子构成的,可以具体为某些行为,而我们通过最基本的感觉和感受也能理解,意识是可以作用于行为的。那么一个人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才会终止?为什么人会去学习、会去创新、会去发展?通过怎么样的价值意识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1.意识与学习
首先是意识对学习的导向作用。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能很好地引导人们进行学习。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认知功能在于人类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的、以概念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上。这种内在的意识对学习的导向作用的研究,兴起于行为主义开始退出统治地位的20世纪6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来源于自我或者他人,以及上文所述的共识效度能很好地对自己的学习形成导向作用。著名的美籍物理学家钱致榕教授曾谈到,他幼年读书时,学校曾在300个学生中抽出60人组成“荣誉班”,钱教授当时就是这个班的成员,“荣誉班”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很有发展前途。因此,“荣誉班”的学生个个充满信心,严于律己,勤奋学习,后来这个班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成了有成就的人。这种因为外界对自己的认可而作用于自己的意识,使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的效应得到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认可,这种效应由最早发现的心理学家皮格马利翁而著名,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意识对学习的导向作用不仅仅是从外部因素得以改变,有的人奋发学习,挑灯夜战,甚至“闻鸡起舞”,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始终处于亢奋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学习,这些人的学习目的有的不一定是实现考取名牌大学的梦想,也不是为了博得哪种职业资格证书,而是自己意识到这种生活很享受,能为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意识也是通过导向作用引导一个人持续勤奋学习的原因。
学习者的意识比照机制对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很多人的意识,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与周围的人比照而获得的。古代孟子的母亲就认识到了周围环境对一个人意识形态影响的巨大作用,而不顾一切,三次搬家,为孟子的成长寻找一个良好的环境。马克思也曾经指出:“人像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了自己。”这种从自身与他人比照中获得学习的积极意识也是受到了教育者的重视,各种竞争型课堂理论就是为此而生的。这种课堂认为,竞争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他们自己能够完成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指向“怎样”完成目前的学习。所获得的成绩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同别人进行相互比较后才变得可以解释,从而鉴别出自己能力的高低。这就是学习者的比照意识起作用的结果。当然,这种意识也会产生消极的一面,如竞争激发了学生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而社会标准充分地提供了关于一个人的能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唯独最有能力、最自信的学生动机得到了激发,而能力较低的学生有较为明显的意识,认为自己将会在竞争中失败,他们通常回避这种情境。一般来说,他们所采取的回避竞争和社会比较的方式是,选择几位简单或极为困难的学习任务,而回避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后,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中等难度的学习(即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是最恰当的学习任务。意识对学习的影响,还会在本书的第6章有所体现。
2.意识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海尔总裁张瑞敏曾对海尔的发展做了一个演讲,在演讲的开端提出了三个问题:海尔是什么?海尔为什么?海尔做什么?海尔作为中国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家电企业,将这三个问题的指向都瞄准了创新。在海尔是什么的问题上,张瑞敏指出,海尔是一个创新型的企业;在回答海尔为什么要抓住时代机遇、不断创新时,张瑞敏一遍一遍地提到企业时代环境的变化,企业不创新无法求得生存;在回答海尔做什么的时候,张瑞敏还是将矛头瞄准了创新,只有创新,做出最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在谈创新,各种科技进步更是创新的主要谈论对象,无论是“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人工合成胰岛素等中国智慧还是苹果手机、微软操作系统等外国符号,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辉煌成就,也就没有今天的物质繁荣。然而,创新只是结果,而意识才是创新的开端,简而言之,没有意识就不会有创新。意识对创新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意识是决定能否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美国之所以能够较长时间地树立于民族之林的顶端,离不开美国科技创造能力,离不开美国教育模式对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不会产生创新的成果。就如砸在牛顿脑袋上的苹果砸在我们的脑袋上,万有引力就不会面世;没有对产品创新的孜孜以求,苹果手机就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苹果神话就失去可以诞生的资本。
其次,意识是促成创新因子整合,推动社会制度完善,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缘起。创新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最后,创新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对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这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具备创新意识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向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级上得以确证;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3.意识与个人发展
如果让我们来描述我国近30年来的变化的话,很多人会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那是当代中国社会环境最大、最深刻的变化。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最大的改变就是劳动者由被动地适应“大计划”的利益相关者推向基本利益主体,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强调各尽其力,各显其能;它更尊重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能更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是更为先进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个体的意识是与个人取得的成就会息息相关。不同的意识占主导地位时,个体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物质的自我占优势。这种意识的表现就是,个体主要是追求其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护等为主要目标。不知从何时起,“高尚生活”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等同了一种看得见的物质生活。物质的意识占优势的人群在社会上受到追捧,在国内一个著名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有一个叫马诺的女嘉宾,在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公开地说自己“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如果说那位女嘉宾只是一个个例的话,在一个讨论那位嘉宾的贴吧里,在反对声中仍存在很多马诺的支持者,有的甚至嘲笑那些为简单爱情而努力的人。物质的意识占优势的人群,在名利的追求上会比别人来得更为激烈一些。更容易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沉醉于追逐物质生活的过程,有的人为了物质的追求,放弃自己的尊严,有的甚至不惜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来谋求金钱。
社会的自我占优势。这种意识的表现是,个体主要追求他人的注意和重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去买衣服的时候,一遍一遍地追问着旁人“怎么样,好不好看?”如果你说好看,就会将这件衣服作为选择对象,但是如果他们穿起衣服的时候,一旦引起了部分朋友不好的评价甚至是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这件衣服或许就会被主人束之高阁。对社会的自我占优势的群体特征,社会比较理论提出了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看法:个体发现自己的评价和类似自己条件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是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就会大大加强自己的信心,提高安全感。相反,当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这种意识占优势的群体很容易被宣传和广告所影响,在社会行为上,比较容易从众。
心理的自我占优势。这种意识占优势的群体中,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自己在政治、宗教、道德、知识上的进步。这种人一般对生命感到满意、能有效地发挥潜能,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并且不容易受到焦虑和恐惧的影响,因为他们对自己和他人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不是没有缺点,但因为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前面两种人群来说,显得更加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潜力,但是得建立在较低层次的需求活动满足之后。心理的自我占优势的群体更多地考虑的是自己的发展问题,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是次要的目标,这种人更容易积极思考工作中的难题,在生活上也显得更加从容。中国的儒家先哲们谓之于“心中乐地”,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这也是心理占优势意识人群的特征。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年龄段都能合适地贴上哪个标签,只是有所偏重,而一般人在逐步成长中,由物质的自我,转变为社会的自我,最后成就为心理的自我。社会心理学认为,物质的自我占优势时,自我更多地体现自己最原始的形态,它的中心是个体的躯体(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的意识),一般在8个月到3岁之间完成;社会的自我占优势时,对自己被他人和群体所关注的认识(角色、地位、权利、人际等社会属性的意识),是个体的中心部分,一般形成于3到14岁;心理的自我占优势时,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况、心理过程、行为表现的意识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于青春期后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