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刚性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韩非曾说:“一民之轨莫如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的最好的规范就是法律。这是法家的基本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刚性管理的精神。所谓刚性管理,就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在刚性管理中,制度是它的核心。即便是柔性管理的呼声一日高过一日的今天,刚性管理也强调决不可舍弃法制这一管理思想。我们看到,在今天一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中,职工的自律性已经很高,但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支撑着公司的高效运转。在一个组织中,要使组织成员步调协调一致朝着组织目标奋进,建立一套规范的行为标准及管理程序是必需的,也是有效的。在一个组织中,存在着众多的关系、矛盾,这些关系的处理、矛盾的解决,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这些规范,有的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层面来解决,但更多的还需要通过规章制度、条例、纪律、指令等来解决。如果一个组织没有制度,管理就会无序,行为无法一致、协调,组织必然会迅速崩溃。缺乏必要的制度、程序和量化标准作基础,任何管理都不会起到好的作用。越是复杂多样化的组织活动越是需要周密的组织。可见,刚性管理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刚性管理的先驱和代表是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泰罗出生于1856年的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19岁时停学进入一家机械厂做学徒,22岁时进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当技工,后来迅速升为工长、总技师,28岁时已担任总工程师。泰罗在工厂时发现,资本家和管理层凭着感觉和习惯管理而造成生产率低下,看到工人由于缺少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适用工具而大大影响了劳动生产率。为了改进管理,从1880年开始,泰罗和他的追随者们在米德维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最终形成了科学管理的理念。泰罗主张用严密的科学调查和知识代替旧的依据经验、习惯和个人判断去处理各项工作的做法。通过实行确定“合理的日工作量”,劳动方法标准化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等主张,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泰罗等人当时在钢铁公司做了一个搬运生铁的实验最能体现科学管理的思想。当时,钢铁公司有一个75人的生铁搬运小组,每人每天装货约12.5吨,工人的工资是每人每天1.15美元。实验首先是对搬运生铁的具体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准确测时的基础上,把工作分解成小的基本动作,研究这些动作的最合理、最省力的具体做法,再把各个基本动作所耗费的时间联系起来,求出正常的速率,进而计算出标准定额。另外,还要估算出一天中的休息时间以及必要的延迟、停顿时间。在此基础上,对工人的操作动作进行设计,最终设计出最合理的标准工作程序。

为了推行这种标准工作程序,还得找一些适当的工人。例如,泰罗等人最初找来了一个名叫斯密特的工人。这个人干活很卖力,脑子不是很机灵,但据说爱钱如命,“把一个铜板看得比车轮还大”。他们要求斯密特严格按照指示来工作,由一名拿着秒表的管理者掌握斯密特工作中的动作、程序和间隔休息时间。这样,在不增加疲劳强度的情况下,斯密特一天内完成了47.5吨生铁的搬运工作,其工资也由过去的1.15美元增加到了1.85美元。可见泰罗的这套思路是能够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