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人文?
要做一个具有丰富人文素养的现代人,我们的探索就应该从“什么是人文素养?”开始。那么,什么是人文呢?
许多自认为在向青年人进行“人文教育”的人,包括一些思想教育工作者、中学教师、人文学者,他们也没有弄清楚什么是“人文精神”,结果把许多违反人文的东西当作人文精神来向青年人灌输,这难道不是十分令人担忧吗?[6]看来,试着对人文做出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已经是很多人急迫的需要。
在大众眼里,人文常常被简单地等同于人文科学,如文学、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这种理解,虽不免狭隘偏激了点,却肯定也有它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理由。也许试着从最大众的通俗理解来解释其实就是一种最实际,也最便利的解释途径。
著名作家、文化名人龙应台在台湾大学一次名为《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的演讲中试着做出了这样的尝试。她认为对“人文是什么?”,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哲学,在于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对我们进行“启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而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而哲学就是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但是,她又进一步指出,懂得了文史哲,只能说明这个人拥有人文知识,却不能说明他就有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只有当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时,才能称之为素养。所以,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我们拥有的就只是人文知识,而非人文素养。关于这点,在接下来有关知识与素养的探讨中,我们还会有进一步的阐发。
对“人文”,我们需要像龙应台一样的一些深层次思索。《现代汉语》将人文解释为:“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均围绕一个“人”字展开。这再次启发我们,人文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史哲等人文科学,它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怀,人对社会的一种关怀,人对文明的一份尊重。也就是说,人文的核心是“人”,在于人自身的德性,在于对社会和人类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