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阐释

一、竞争阐释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竞争”一词语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该文中有“有竞有争”之说。其后有郭象(西晋时期玄学家)加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可见,在古汉语中,“竞”和“争”原本是两个单音节词,两个词含义相近,但也有区别:“竞”重在行为,“争”则重在言辞。后来,随着历史和文化的演进,“竞”和“争”才逐渐变成一个词——竞争。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在为裴某所写的《墓志铭》中就有“冬曹晋阳,宠备幽穸,而又勤尽让,不为竞争”。

在古希腊,“竞争”一词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其中就使用了“竞争”和“垄断”这一对词。在讨论正义时,他还提到“优胜劣汰的规律”。不过,在西方直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竞争的本质和作用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当亚当·斯密在1776年将经济学变成一门综合的科学时,他对于竞争已经有了一个轮廓性的概念。竞争也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竞争,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发生在个人(或团体或国家)间的争胜行为。只要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利益团体在为某种大家暂时都达不到的目标而奋斗,就会有竞争。所以,可以说,竞争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另一方面,竞争也不限于人类,达尔文就曾将其推广到物种,这集中反映在他在伟大的著作《物种起源》中所揭示的自然界和物种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和演化规则。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中曾提到: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则其存也,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与其所遒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相剂者焉。

由于研究的不同着眼点,关于竞争的概念各不相同。比如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生物学中竞争,是指有限的生存资源数量不能满足需要时,生物种群或个体间所发生的争夺现象。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竞争几乎存在于每一类生物之中,其原因在于,生物体生存的唯一目的就在于使自身的基因得到保存和繁衍,因此,一切生物体的行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正是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和利己主义,决定了生物体在面临稀缺资源时的竞争的行为特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竞争是一切生物体的本性。《现代汉语词典》对竞争的定义则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

由于本书的立意不在某一学科,不是经济学,亦非生物学,我们只是基于读者素质提升的需要,在此,本书将竞争一词定义为:所谓竞争,就是行为人为了胜负或优劣而进行的争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