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来自自我和外在的双重调适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现在对自己的生活会充满不确定感,感觉生理的疾病总是不时地侵蚀着你,而心理疾病也正像感冒病毒一样潜伏在你身边,随时会吞噬你的健康。不用担忧和害怕,要保持身心的健康,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做好来自自我和外在的双重调适,拥有身心健康就会轻而易举。
1.积极的自我调节
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要自己维护和调节,最主要的是要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意识。有位哲人说过,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但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即便是心理医生,也只能做到“助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我。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我们要学会悦纳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增强自信,避免自卑、紧张和不安全感。然而总有人“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了自己”。很多人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带来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困惑,甚至心理疾病。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都懂得随缘,才会自在。简言之,我们要拥有一种“化繁为简,见素抱朴”的心态。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下面几点建议也许能给你一定的帮助。
一是,继续努力,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应对方式,也是一般人遭受挫折后的首选反应。
二是,调整目标,这是一种理性的反应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做事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太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三是,替代行为,这是寻求新的目标来替代原来的目标,借以补偿原目标未能实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美国康奈大学的威克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个瓶子平放,瓶底冲着光源,然后抓了几只蜜蜂放了进去,蜜蜂一个劲地朝着光源的方向飞,不断地碰壁,最后累得奄奄一息停在瓶底一侧。他又抓了几只苍蝇放了进去,但没过几分钟苍蝇都飞出来了,因为苍蝇不仅向着光源的方向飞,而且它们各种方向都去尝试,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还是杀开一条血路飞出来了。
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人不能一条道跑到黑,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个世界上,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同样地,人在生活中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再者,就是莫让小事成负担。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小事,若不在意也就无事,如果过于留意,它们反而会成为问题,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凡事应顺其自然,不必过于苛求。
(2)面对压力或挫折,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进行自我保健。培训大师卡耐基说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自己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合理宣泄的话,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情感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越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的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觉心里轻松多了,或者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大喊,或者给自己写日记或写信。“身”的方面如体育运动、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你会发现: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对于我们的眼睛,只是缺少发现。
(3)自我放松、自我减压。你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放松、自我减压。可以聊天,没有固定话题的聊天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从而使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也可以上网聊天,有则手机短信说得好:“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常与知己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不是神仙似神仙,但愿你快乐每一天。”话中有很多调侃的味道,但这就是聊天功效;还可以看电影或听音乐,进行体育锻炼等,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车等,呼吸新鲜空气,会让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从而消除紧张焦虑,与其将不满的情绪深埋心底,不如用有效的途径使自己忘记烦恼。你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明月清风中散步,花香袭来,微风拂面的感觉,想象着你正驾着一叶轻舟,轻轻地飘荡在明净的湖水中,此时此刻,你会顿觉安详、宁静与平和。
(4)学会放弃,要懂得放弃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古人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模范、评职、提干等,有时不一定会全满足我们的心意,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就是提不起放不下呢?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放弃,还没有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美。有这样一则小笑话,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有一只狐狸,看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的那只狐狸。其实,在生活当中,该有多少人为了“得”而无谓地“失”呢?得与失是互为辩证的:得多少,相应也就失去多少,说到底,吃到了与没吃到的都是那只狐狸。人也如此,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现实点讲,无论干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为之,于人无益又不利己。何必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呢?
2.专业医务工作者的参与
我们每一个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最先采取的一般都是自我调节。当自我调节没有奏效时,不要惊慌,我们可以向亲朋好友求助,通过与自己信赖的人倾诉、交谈来缓解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心理问题在求助这个环节就被解决掉了。如果自我调节和求助还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要进入解决心理问题的第三个阶段——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者的帮助。到了这个阶段,需要接受医生治疗的群体必须要克服“耻感”问题,不能被“耻感”挡住自己求医的步伐。
接受心理咨询在国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和提高的衡量标准之一。美国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而在中国,接受心理医生咨询治疗的人数比例不到5%。最近的一个调查数据更让人感觉痛心:93%的有自杀行为的人从未看过心理医生!
一个人身体有病,上医院视为理所当然,但有心理问题,找心理专家却要藏着掖着,害怕别人知道后说自己“有神经病”。这就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力量还表现在大部分中国人不习惯把“隐私的东西”向外讲,以至于“讳疾忌医”。
事实上,心病,比躯体疾病对人的危害更大,它不但会伤及自己,还会殃及家庭,更可能危及社会。心理咨询可以通过专业的指导教会你如何全然地观照自己,以获得对自己更深刻的认识,看到自己从未曾注意过的一面,从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获得领悟。台湾学者王连生认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帮助人们自我指导的高度艺术,是一种有爱心,有技术的专业,在心理咨询工作者与咨询对象的合作过程中,促进咨询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心理咨询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它涵盖了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概念主要是指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也就是说,广义的“心理咨询”这一概念,包括了“狭义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两类临床技术手段。
心理咨询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暗示和教育的过程。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与障碍,促进咨询对象的自我调整,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为了达到沟通的及时性、真实性,心理咨询常常要求求询者和咨询工作者在咨询室中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对于那些心理适应属于正常范围的人来说,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各种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那些由于心理问题而遇到麻烦的人,可以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
具体地说,心理咨询可以在以下方面帮助人们。
(1)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一名真正富有成效的心理咨询师理应具有健全的心理特征,能够以来访者为中心,并且掌握丰富的人类行为知识和一套熟练的帮助别人的技巧,这就为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在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中,求助者可以直抒胸臆而不必顾虑破坏性的后果,他们的冒险或失败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在咨询中,他们可以做出过激的或冷淡的情绪反应,心理咨询师常常用积极的态度去回应,促进求助者做出新的建设性的积极反应,并成功地运用于其他人际交往中。
(2)认识内部冲突。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大部分心理困扰是源于自己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而不是源于外界,外部环境不过是一个舞台,内心冲突就在这个舞台上面展开。
(3)纠正错误观念。求助者通常确信他们十分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和在干什么,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不过是在以种种非理性观念自我欺骗,心理咨询促进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观念进行认真思考,代之以更准确的理性观念。
(4)深化求助者的自我认识。心理咨询师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当人们真正认识了自己时,他们也就认识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动机、长处和短处,而一旦认识了自己,就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5)学会面对现实。前来咨询的人一般很善于逃避现实,往往会花很多时间来回味过去、计划未来,话题总离不开昨天和明天,回避现在。求助者不仅通过躲避现实以减少自己的焦虑,并总想按照自己的愿望摆布现实,而且还经常想方设法求得周围人的支持以利于他们逃避现实。咨询师促使其认识到这一点,引导其面对现实。
(6)增加心理自由度。大多数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至少在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缺乏心理自由度,心理咨询师协助他们给自己的心理以更大自由的机会,接受矛盾和不完美。
(7)帮助求助者做出新的有效行动。只有协助求助者采取导致欲望的合理而有效的行动,才能减少内心烦恼。心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求助者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和情欲,而在于求助者不通过有效行动去改变或满足自己的情欲。控制思想和情欲很难,控制行为比较容易,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容易的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