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
说起知识(knowledge),我相信大家都会脱口而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名言。但是这很抽象!到底什么是知识呢?这似乎和“什么是人”一样,让我们很难说清楚,尽管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异。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大词典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或者说,知识是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如下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
抽象一点地说呢,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慧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它存在于任何地方,在人的头脑中,在企业和周围的环境中,并被连续地从一个人或实体传播给另外的人或实体。这也决定了知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将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并将隐性知识定义为“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换句话说,隐性知识是那些知道但却难以表述的知识,是需要依靠拥有此类知识的个体自己理解和描述的“只可意会,不便言传”的知识。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隐性知识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学习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波兰尼指出,这类个体的解释给隐性知识赋予了个性化的特质,需要通过交流而得以传播。作为对比,波兰尼定义了显性知识,就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号系统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可完全编码化以被传播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等人认为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而且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是可以互动转化的,并提出SECI模型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如图6-1所示[1]。(1)群化:这是个体通过交流经验而分享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个体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来进行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2)外化:指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这是一个“外部明示”的过程。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隐性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和新的显性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该过程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个体将自己观点和思想外化成为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或描述)或者图像。(3)融合:这是把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知识扩散过程,也就是“汇总组合”的过程。个人获取和融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电话交谈等媒体,或计算机通信网络来实现。(4)内化:这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或创造为组织中各成员的新的隐性知识,是一个“内部升华”的过程。该SECI模式互为一体、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
图6-1 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