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惰化

三、社会惰化

你听过“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吧。那么你从中想到了什么呢?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无独有偶,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森格尔曼(Singlemann)曾做过一项“拔河研究”,要求被试者个人或者组成3—8人的群体进行拔河比赛。他测量了在个人和群体情况下每个人出力的大小,结果发现,参加拉的人越多,每个人出的力就越小。在个人拉时,被试者平均出力63公斤,3人一组时平均每人出力53.5公斤,而在8人群体中平均每人出力仅为31公斤。那你想想,你在以往参加学校或者单位组织的拔河比赛时,你是否使足了自己的力气?

通常,我们会比较关注群体中的1+1>2的现象。而事实上,以上例子中发生的群体中的另外一种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这就是我要引出的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现象。

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工作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出现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懈怠。社会惰化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素可能很多,我们这里简要介绍以下因素,请大家思考。

组织中成员的责任转嫁或扩散心态是首要的因素。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比如,曾提出团体力学理论的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认为社会惰化与团队规模和个人努力的可衡量性有关。也就是说,团队的规模越大,个人努力的可衡量性越模糊,个人的协作意愿越低,社会惰化现象越严重,反之亦然。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小组就会蜕变为逃避工作或者学习责任的“避风港”。“三个和尚没水吃”也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期望依赖别人而自己不承担责任,即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所致。也就是说,因为群体活动的结果不能归结为具体某个人的作用时,个人投入与群体产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模糊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会降低群体的努力,而且人越多,责任分散得越严重,个人的责任感越低;而减少人数,会增强责任感。显然,为了防范小组因“责任扩散”而出现社会惰化作用,我们的应对策略就是在小组中明确个人责任。

组织中成员的畏难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群体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例如外界舆论的压力,工作环境的不适应,或者是工作条件的简陋以及工作的高难度。而畏难心态是人的一种本性,从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到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困难面前都会有一种本能的退缩心理。这种心态往往表现为直接退却或是极度的紧张,导致工作绩效下降。在个体工作的情况下,工作是硬性的,没有可替代者,人们只能去克服这种心态。而在群体情况下,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一份工作,个体可以借助群体来回避这种情况,降低努力程度或是由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来完成其工作。这种回避也导致了群体惰化的产生。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员工情感的满足,要培育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注重成员集体主义理念的培养,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感觉到群体的巨大归属感,把群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完成,必然会付出十分的努力。

组织成员的平均主义心态也是一个因素。在我国,有着几千年小农历史传统,人们的行为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极大影响,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强调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平均主义。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人们的行为就表现为保持努力程度的一致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于偏离者,群体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更努力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出风头,在领导面前邀功,将会被排斥到群体之外。为在平均主义大环境下生存,人们就会主动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严重的、导致人们的绩效降低的从众心态。所以只要群体中有惰化因子存在,就必然会蔓延开来。群体可以通过提高福利待遇、设立竞争制度等形式,让员工从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及竞争的可接受性。

此外,社会惰化现象与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在个人主义至上的社会中,社会惰化现象比较突出;而在个人主要受团体目标激励的集体主义社会中,这种结论就不一定适用了。

社会惰化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群体作用力,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体的绩效,使群体力量受到削弱。在实际工作中,作为管理者,你要时刻对其进行关注、分析,通过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减少社会惰化。作为组织中的一般成员,你要克服出现惰化的心态,积极地承担组织的工作,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