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的培养
社会意识的层次所覆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不同地域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意识的培养需要都会有区别。但是,作为人类的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意识的培养,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
1.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的培养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知识、生活适应技能等。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个体缺乏必要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其进行社会意识的培养,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如吃饭、穿衣、睡觉和能说一些基本的日常用语,以及饮食用餐的习惯、家庭生活的规矩、共管场合的守则、接人待物的理解、交通规则等。生活技能培养的缺乏在80后群体中初见端倪,到90后、00后已经泛滥。2010年9月的大学生新生开学,有记者看到7位亲人携十多箱行李护送一名新生入学,甚至连卫生纸和牛奶都带上。我们纷纷在感叹家长的过分溺爱的同时,肯定也可以想到很多学生生活技能的缺乏,是多么让家长担心。当然这样的担心多半是因为自己而起,但教育仍然得担负起责任。特别是当将升学当做学业唯一目的的年代,随着这批人的成长,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大学新生开学季,家长的接待成了各高校头痛的问题,如果对送到学校还不能做过多感叹,那么很多陪读的家长就让我们觉得悲哀了,由于很多学生进校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家长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生活技能的培养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着力,从小时候、小事情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通过生活技能的培养促进社会意识的达成。
2.职业技能
传授生产技能和职业技能,为个体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对社会意识的提升有着直接的作用,从社会治理的过往经验来看,无业和失业人士会是社会动荡和不安定最重要的因素,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很容易引起社会意识的倒退;相反,如果职业技能的培养得到重视,失业比例很低,社会意识就会有所提升。美国近年出现的一些工人运动,与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人群大幅增加有直接的联系。职业技能培育任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是通过家长和师傅的言传身教来实现的,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里,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正规的和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已日益普遍,人们只有通过学习和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掌握各种职业技能,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生活。
3.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社会意识的核心,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和符合群体意识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角色规范、生活目标等。天地靠着规范才相合,日月靠着规范才能明,四季靠着规范才有秩序,星辰靠着规范才能运行,江河靠着规范才能流淌,万物靠着规范才能昌盛,喜好和厌恶靠着规范才能有节制,欢喜和愤怒靠着行为规范才能恰当。这句话道出了规范的重要性,在当今谓之信息时代,道德的约束在不断地被人们淡忘,人们甚至开始讨论有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我们更加期待制度、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我们也坚信制度和法律能维持正义,但当有人故意毁坏公共场所的坐椅,打碎路灯时;当有人骗取他人财物,甚至偷窃时;当有人走路不靠右侧通行,随意破坏交通时;当有人破坏草坪、花卉,随意污染环境时;当有人私自拆毁他人信件,污蔑他人时;当有人携带易燃易爆品乘车船,哄卖假药,坑害他人时;等等,除了谴责那些人对行为规范的践踏时,是否反思我们对社会意识教育的忽视?行为规范的培育一方面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同样也需要个人加强自我提升的意识,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得以规范。“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行为规范的培养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通过长期的教化、耳濡目染以及各种实践才能学会、理解和内化为自己认同的行为准则。社会行为规范,尤其是社会交往能力在网络的急速发展中体现出的倒退,表现在现代年轻人在社会交往中礼貌谈吐和处事能力的欠缺。近年来,国家甚至开始提倡公民使用礼貌用语和合理处事,例如向别人问路要用“请问、请教”等字样,而不是“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这些基本礼仪和行为规范的缺失。
4.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这就是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所以,引导一个人形成伟大的目标,需要在整个社会氛围上下工夫,从社会整体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价值。重庆人唱红歌就体现了从整个社会氛围去塑造和谐社会。当然,生活目标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其他途径来获取,并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里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就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而他,却有一个简单的信念——那就是成为一名州长,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最后他终于成了一名州长。
人们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只要人们能理解弄懂,就能接受,不存在感情上能否接受的问题。而社会意识的形成,虽然同样经历对自身地位,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了解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其还需要一个情感接受的过程,同样需要一个在社会实践中能否践行的实证。小悦悦死后,有学生发起了“拒绝冷漠”的签名,短短1个多小时,就积累了1 000多个签名。但是,当学生提着东西故意摔倒在地上时,行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冷静地走过。所以,不仅要注重教育对社会意识的培养,更要弘扬良好的社会风貌,形成积极的社会意识所生存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