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制度:束缚还是屏障?

第2章 制度:束缚还是屏障?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每次创造都不是在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规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的。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章节引语

在英国,一桩前所未有的窃听丑闻已逐渐展开。这桩丑闻非同寻常,危及鲁珀特·默多克的媒体帝国,已让他痛失《世界新闻报》,迫使他放弃购买英国广播公司的商业对手天空广播公司控股权,致使他的公司市值1周之内缩水80多亿美元,而他在英国的总公司——国际新闻公司的总裁也因此被伦敦警方逮捕。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事件的爆发还需追溯到9年前发生的英国女生米莉·道勒失踪案。2002年某日,13岁女孩米莉·道勒从位于伦敦以南泰晤士河畔沃尔顿的学校回家,途中失踪。6个月后,米莉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警方最终证实,米莉遒一名夜总会门卫绑架杀害。

米莉失踪之后,她的家人和朋友曾给她发送多条手机语音信息,但后来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信息被人删除了。警方在将杀害米莉的凶手绳之以法之后,对米莉手机中语音邮件的神秘丢失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原来受雇于《世界新闻报》的私家侦探格伦·穆尔凯尔利用非法手段侵入了米莉的手机语音收件箱,窃听米莉的私人语音邮件,为《世界新闻报》提供独家新闻话题。但在窃听过程中,格伦发现米莉的语音收件箱已满,无法接受新的邮件,因此便删除了一部分此前的语音邮件。这不仅使米莉的家人错误地以为米莉还活在人世,并且也为警方的调查制造了障碍。

此后,英国警方从格伦·穆尔凯尔家中发现了长达9 200页的英国公民个人信息资料,经仔细研究,警方发现,受到窃听的人数众多,涉及谋杀案受害者、恐怖袭击受害者、影视明星、体育名人、政客以及与皇室成员交往甚密的人士。总而言之,只要有新闻价值,任何人都逃不出《世界新闻报》的掌心。

2011年7月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披露,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恐怖袭击案发生之后,穆尔凯尔曾应《世界新闻报》的要求对袭击事件受害者以及他们家属的电话进行窃听。随着警方对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窃听电话丑闻的深入调查,警方发现遒到窃听的人数越来越多。更有调查指出,个别警员非法将一些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世界新闻报》,一些高级警官也卷入其中。由于政治反响巨大,英国首相卡梅伦已经下令彻查此事,而《世界新闻报》的东家英国国际新闻公司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资料整理自George Mitrovich,Media and Moral Value,The Huffington Post,21st July,2011。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新闻公司的总裁丽贝卡·布鲁克斯在辞职声明中提到“我们极其珍视新闻自由”。不知道该不该问,她加在“新闻自由”前面的“珍视”是什么意思呢?

回顾历史,早在1644年11月23日,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便未经官方的许可出版了《论出版自由》,向传统的出版审查制度提出了挑战,为防止司法力量过早介入新闻传媒行业而有损新闻自由,英国提出了“自律换自由”的思想,并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建立了相应的新闻自律体制和机制。在西方,媒体被称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媒体模式也伴随着全球化在向世界传播。但是,随着《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层层披露,人们见到的是与西方媒体标榜的客观、公正、独立完全背道而驰的黑暗。

现在,在新闻报道商品化的时代里,一些媒体为了获得独家新闻而无所不用其极,用窃听来换取新闻,这无关新闻自由,而是触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面对着疯狂逐利中形成的无良媒体与有关监管方沆瀣一气的局面,面对着到处标榜着自由口号而触犯法律底线的无耻行为,我们把眼光放宽,以至周遭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该如何思考自由与约束?该如何考量社会制度的存在?而有序的社会制度的存在到底是束缚我们的枷锁还是给予我们畅享自由的天空?其间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