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的意义
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招博士研究生之前,首先要弟子开出的是三张读过的书单:专业书单审视的是学科知识;相关书单映衬的是基础深浅;而无关的书单则考察着学子们的人文视野。因为他知道:过于专业教育的结果是会让一个人的视野变得狭隘,技能变得单一,行动范围受到桎梏,心智和思维习惯就会变得萎缩。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则恰恰相反,这样的人不仅有思想超越意识,而且有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有鉴于此,他带着弟子几十年,鲜明的人文精神,浓浓的人文情怀,从不曾在他的掌心上失落过。
无独有偶,有“中国园林之父”称誉的我国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他之所以受到许多人的尊敬,不只是因为他在园林建筑上的造诣,也是因为在他身上有许多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人文素养。作为曾赴美国纽约为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园林“明轩”而享誉世界的园林建筑大师,工诗词,善书画,喜昆曲,其人文素养自为他的园林建筑研究做了深厚的铺垫。他不仅自己充满人文情怀,对弟子亦是如此。他招考研究生,必要问及考生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要追问文化名人及其作品情况。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学建筑园林史先要了解文化史;学中国史先要懂得家乡史。”他讲园林的意境,自己掏钱送戏票给弟子,让他们从昆曲中体会传统艺术的趣味。在陈从周先生用心良苦的背后,则是弟子们人文素养的不断滋长和充盈,自然,这更使弟子们从此受用不尽。
抛开这些让我们脱帽的个例,学界对人文精神的漠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长期照搬苏联的模式,轻人文重自然,造成了学生思维狭窄、见识浅陋,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以至于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足够了,没有真正认识到培养自身的文化涵养、思考自己的人生大事、培养自身的意志和品格、关注和讨论国家大事和人类前途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笔者认为,培养自身人文素养具体有以下三方面价值。
1.和谐——人文素养的首要价值
“和谐社会”的提法我们已经不陌生,和谐社会向我们展开了这样一幅画卷: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的生活让每一个中国人觉得务实和期盼。一个社会要有更好的发展,和谐是前提。假设社会不和谐,矛盾重重,你争我斗,社会是不可能良性发展的。人也一样,抛开许多虚无的争议,我们人活在世上,说到底,我们最终追求的是什么?追求幸福?追求快乐?而幸福快乐这两个东西,不是简单地从物质领域中得到的,物质只是一个前提。诚然,当我们很穷,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当然是不会幸福的。然而,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就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吗?不见得。同样,技术高超,傲然于人群的人就能觉得自己快乐吗?许多人脱离人群之后,会泛起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单感;许多人可以将事业做得轰轰烈烈,却无法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家……很多人是因为他们缺少一种人文关怀,无法实现终极的快乐与幸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甚至辛辣地讽刺那些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得到和谐发展的人只是“有用的机器”“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他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2.创造——人文素养的工具价值
人文素养对创造能力的提升有多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灵感轨迹是思维的代数学。人文素养让我们能看清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外,还有直接的对“美”的顿悟,这样的美可以是对现实存在的美的感知,也可以是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就是创造。一位睿智的老教授曾经对我们说过:“但凡在科学界,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很渊博的知识。仅仅对自己领域的关注,是无法成为大家的。”
关于人文科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没有比郑大钟教授阐述得更加明了了:“对于加强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们往往容易认知到其对提高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的作用,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它的作用远非如此,它在树立和训练人的理论思维和科学训练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在欧洲的工业革命中,人文科学的发展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人文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将人的注意力从天国转向现世,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幸福,在此影响下,工业革命出现了很多种改变世界的发明和发现,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发展。
尽管工具理性的哲学范式仍然是大部分人解决问题的指导,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企业的招聘、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的分析中找到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很多企业放弃了原有的专业对口,将素养置于专业的前面;同样有很多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不仅在科学上具有很高的素养,其人文素养也很高。一般来说,一个具备创造能力的人,他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地战胜自己,寻求突破,而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往往是来自自身较高的人文素养。
我国在大学也开始改变以往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各个高校开始研究和实施提高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方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甚至提出了在高考招生时改变以往的专业细分方式,这些都是关注到人文素养对一个人潜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举措,具有深刻意义。
3.自我实现——人文素养的终极价值
你知道埃莉诺·罗斯福、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in)和艾伯特·爱因斯坦有什么共同点吗?如果这样的发问让你会有很多困惑的话,我们可以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8]中找到答案: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实现了人类行为需要的最高层级,即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生的理想状态,是人类追求的极致目标,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在精神上非常愉悦,能具有全面和准确的知觉现实,和谐地接纳自己、他人和自然,对人充满爱,具备了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上文中我们知道,尼采将教育分为两类,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有三五知己、有几项自己能沉醉其中的运动、任何时候都心灵充实……做到这些,实际需要自己很高的智慧、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需要有和朋友一起聊天的话题,能对圈子里的部分事情感兴趣;能享受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广博的知识,有能力去感知和欣赏。
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脊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坚。我们寄希望于人文精神的提升,呼唤富于人文素养的群体的崛起。因为一个有着深厚人文积淀的人,一个有着浓烈人文情怀的人,其必定愿意在精神家园里坚持一份纯真,坚守一份本真,借心中拥有对中华民族无私的大爱,给善恶以公正,给灵魂以道义,给事业赋予事业的尊严;其必定能够看清自己人格的欠缺和扭曲,以及高尚精神的丧失,同时又认识到自己这一代人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所承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而省悟良知,怀有悲悯,逃出心狱,拯救自己,达到自己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