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Carl G.Jung)就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的蔓延。确实,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压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精神上折磨着许许多多的人们,许多人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苦闷、焦虑、孤独、紧张、忧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就像幽灵一样在我们的精神世界游弋,致使杀人、自杀等事件充斥着大众眼球。越来越多表面看上去一切正常、健康阳光的人,心里的压力与日俱增,最终做出危害国家、破坏社会、毁灭自己的事。而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忽视与无知,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现象的出现频率。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必要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心理,什么是不健康心理,从而避免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的对他人的伤害或自我伤害。
关于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再具体一点表达就是: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和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心理健康标准
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可有一定的差异。那么,是否存在基于中国文化倡导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呢?事实上,中国文化中没有“心理健康标准”一说,但是相关的思想在诸子百家的文字和历代文人大师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相关的痕迹,有的心理健康的思想甚至已内化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例如孔子视仁德之君子为理想和谐的状态,而孟子则视“明心见性”的大丈夫为理想的标准。
通过对古代文卷的研究还可以读到古人对心理健康的一些描述,如坚强的意志,刚毅不拔、日进不息的进取精神,如《易经》中描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描述君子的还有例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的传世名言之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言辞都传达着古代中国对健康心理的一种期待,或者说是一种标准。古代的心理健康标准还有一个就是能自律、反省,独立自信。“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孟子看来,君子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标本,正是因为君子能自得于心性,故而能自信,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人际关系,故而“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聂世茂在研究《内经》后总结出九条标准,即:(1)经常保持乐观心境,“心恬愉为务”“喜怒而安居处”;(2)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3)不妄想妄为,“谣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4)意志坚强,循理而行,“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5)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御神有时”“起居有常”;(6)心神宁静,“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7)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乐其俗”“好利人”;(8)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9)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节阴阳而调刚柔”[4]。
学者邓云龙[5]从中国文化解读出了健康心理的四条标准:知己知彼、反应适当、真实和谐以及悦纳进取,并认为中国以人道和实践为基本原则,既鼓励采取接受现实、积极地看待人生,同时也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
2.现当代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观点
近当代因为社会的变迁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纷纷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研究重心提出了相关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我国较为有影响力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王登峰、张伯源提出的八项指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6]。学者颜世富也提出了十二条标准:智力正常;有安全感;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健全;适应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和谐;睡眠正常;生活习惯良好;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能够面对现实,乐于工作、学习、社交;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台湾学者黄坚厚提出的四条心理健康标准也较有影响力,具体如下所述。第一,心理健康者有工作,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他乐于工作,能够从工作中得到满足。第二,心理健康者有朋友,他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常多于反面的态度。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于他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悦纳自己,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第四,心理健康者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做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够做健全的、有效的适应,他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处理,而不企图逃避。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又有着怎样的观点。
弗洛姆(Fromm,E.)关于健康社会性格的描述:自信、独立自主、现实、完整、自发、爱和创造、以给予和分享为乐、感受对生活的热爱和敬重,脱离幻想,认识自我,不贪婪,不想入非非,不崇拜偶像,有能力克服自卑,不骗人,也不受骗,不幼稚,沉着稳重,无论命运如何,在生命过程中都要轻松愉快。
奥尔波特(Allport,G.W.)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力争自我的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库布斯(Combs,A.W.)提出的心理健康者的四个特征: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在西方学者中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最有影响的要算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它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这十条标准是:(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有关研究者又把上述十条标准总结为“六大维度”: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通过上述对中西方有关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可能你已经发现,其实我们不管按何种依据制定心理健康标准,各类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含仍具有共同性,即主要从心理过程(知情意)、人格个性、社会适应等方面界定心理健康,并不可避免地渗透了本文化倡导的主流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内心世界的和谐,重视心理的平衡统一,强调个人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当内心发生矛盾冲突时,强调以“克己”的方式求得调和与平衡,不太重视表达和宣泄。而西方心理健康,强调的是以自我为核心,重视个人的成长、潜能的发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重视直接的表达和宣泄。
心理健康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状态,是一个个体经历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如果只对心理健康状态进行静态的分析,那此种健康也仅仅是“低层次的”或者说是“庸常的”,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心理健康。这里我们强调一下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十条中的后两条,因为很多人对此并不甚明白,甚至误读它们。心理健康不是仅仅是一个属于个体的问题,还应该注重社会性,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心理会随着社会的动态发展而变化。我们都生活在人群之中,无法摆脱一个“个性”服从“共性”的问题。如果某个人总是在夜深人寂的街头引吭高歌,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声喧哗,相信,他得到的只会是“神经病”这样的别人的愤慨之声。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强调和维护他人利益的人。此外,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古代的君王,已经拥有无限的荣华富贵,却还是心心念念的想要得到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甚至为此大开杀戮,这样的人,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人。我们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还应该是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下能有节制地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人,同时又能因为那些未能完全满足的需要而从心理上保持一股继续追求劲头的人,当然,这种追求不能是贪婪的、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