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造幸福
假设有两种人生选择。第一种,一个人一辈子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却从未被承认,也没有获得多少金钱。在他临终时,突然知道自己获得一项极高的荣誉,一辈子的工作也完全被承认了,他感觉无比幸福。第二种,一个人一辈子都很成功,风光无限,也享受到很多东西。可是他在临终时,突然知道自己破产了,或者名誉扫地了,一辈子的成就被否定了,他感觉很痛苦。如果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人生,你觉得哪一种人生更幸福?很显然,这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但是不管你如何选择,我想你都应该知道,幸福应该考虑总体的、长时段的、经过反思的幸福体验。那么,我们该怎么创造幸福呢?
1.幸福需要不断被创造和感知
首先,创造性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自由及幸福的源泉,创造幸福的能力和人的创造性紧密联系。人类的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人在目的论意义上的本质是创造性,有意义的生命必须是创造性的,否则人的存在目的不可能被实现。所以,幸福来自创造性的生活,那种重复性的活动只是生存,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根本无所谓幸福还是不幸。创造幸福要理性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并且能够成就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方式。其次,幸福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状态,是人所希求和喜欢经历的一段时间感受。感受幸福就是能够发现幸福、感觉到值得珍视与回味的东西,体验和品味到快乐、惬意、宽慰,产生各种各样舒适的感觉。但是,人们感受幸福的能力千差万别。要让个体焕发生命的光色,展示生命的鲜活,体会到不同的快乐,就要不断培养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
2.幸福落实在自我修养上
古今中外的贤哲们都强调自我修养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幸福的获得最终必然落实在自我修养上,是通过自我修养获得的自我成长。自我成长是关系到自己的最核心利益,在此方面的获得才是一个人最为关注的。外在的荣耀、权势、金钱对于自我而言,都是间接的因素。这些东西的间接性表现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场面多么壮观、气势,无论所获得的多么令人羡慕,如果没有使自我动心、动情,一切转眼间空虚依旧。最震撼人的是震撼了人心,不是感官。能在自我核心方面收获一点即是千金难买。当然这也表明,越近核心,越有影响力,权重越大。这个自我核心,有时笼统称为思想,它应该包括对这个世界(包括自我)的态度、信念、认知方式、行事方式甚至人格。幸福就是追求至善、成为完人的过程,这种修养、成长,最重要的途径是自省。幸福不是外在的收获,是在自我方面的获得,因此,幸福的获得最终只能通过自省来完成。吾日三省吾身,可能是获得幸福的最佳捷径。反观自身,对于做好事情本身也是重要的。
3.幸福通过实践获得
幸福是自我成长,自我成长需要在实践中实现。幸福落实在个体一个人身上,别人的幸福是别人的幸福,自己的幸福是别人无法赐予的。自己的幸福是需要自己努力,需要自己劳神追求、思考探索,幸福是个人的事。但是,幸福却离不开实践,是实践为幸福提供取之不竭的营养。一个人可能会在一段时间自己一个人就获得幸福,但大多是零星幸福。即使如此,它们也来自实践提供的营养,这种营养自己又做了充分地咀嚼。就整个人生而言,幸福就来自实践,存在于实践,实践即是一个人的人生。幸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自我成长是在做事中实现的,幸福体现了自我修养与做事的统一:体现在自我方面,是追求完人;体现在做事,是追求事情至善至美。
4.幸福存在于不断学习和创造中
幸福是自我成长,是自我成长后新自我力量的对象化。新自我在外化过程中表现出比旧自我更大的卓越性,做出了原来自我不可思议的行为。所以说,幸福就是创造。对于个体而言没有创造性的行为,外人看上去无论如何地夸张、意义重大,对于个体并无特殊感觉,也不是幸福。现实是创造幸福的土壤,为个体提供了创造幸福的机会。我们的交往、学习以及其他各种活动都是其理解幸福、创造幸福的实践活动。如何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如何在其中获得自我成长,就是幸福本身。幸福的实现在此就要求我们积极参加活动之中,投身其中。幸福不仅表现在努力做好所有事情本身上获得自我成长,还表现在创造性地处理好目前的状况。或者说,如何在目前境况下,创造性地做好自己,对自己如何行为这个问题做出创造性解答,这也是幸福本身。
5.幸福在分享中升华其价值
有言道:食可以独吞,但幸福不能独享。我们不能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去找寻幸福,要跟所有朋友分享自己的幸福,愿所有朋友都幸福。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们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总会和社会发生联系,与同事、朋友、陌生人之间会产生交往需要,寻找尊重、归属与爱的需要,这就是人际需要。善于分享的人,也就善于交往,这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平衡。这就会在无意识中得到一种莫大的幸福,或者是自己的幸福,或者是他人的幸福。而且,幸福是可以传染的。全球畅销书《保持联系》(Connected)的作者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发现,如果你身边那些人际网络中重要的朋友、家人与邻居,有许多都很幸福,那么你将来也会幸福很多。他们表示,更准确地说,如果居住在离你1英里内的一个朋友生活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就会增加25%。所以,分享是一种幸福,幸福也需要分享。真正的幸福在于分享之中,也只有在分享中才能升华幸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