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律

三、自律

谈起自律,我们可以想到无人监考的考场,可以想到无人售票的公车,我们能想到的就是自我约束。对,没错!其实,自律是指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作为基础的。除了前面谈到的大范畴意义上的制度以外,纪律和规则便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自律这个道理。那么自律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我们自己吗?如果你比较清醒的话,自然知道答案是否定的。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自律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其他机构)的成功,需要有严明的纪律,但更需要大家的自律。高度自律的员工是感觉不到组织纪律会对自己形成约束的,因为自律越多,他律就越少。这种自律保障下的自由感,会让员工觉得自己就是该组织的主人,并且觉得自己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在高度自律的组织中,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当员工试图逃避这种纪律的约束时,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员工越逃避,组织就越会加强纪律的约束和惩罚,而这种加强会进一步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自律还是一种能力和素质。我们先看这样一些例子:如果你养成了一个习惯,比如,早上准时6点起床、抑或每个下午都去跑步或体育锻炼,那么无论这个习惯是怎样的,这个人都会自动自发的去做,如果不去做,反而会觉得不自在。相信大家都会有这个体验,比如我们每天早上都习惯了刷牙洗脸,如果有一天早上你不刷牙了,那么你一天都觉得不对劲,好像少了什么东西似的。这叫什么?这叫自觉。也就是你自愿地做,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心甘情愿地去做。可是问题在于,你最初是如何做到早上6点起床、每个下午都去跑步的呢?你挣扎过吗?你动摇过吗?那么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想,答案大部分就在于,你咬咬牙坚持了几个礼拜,就慢慢地形成习惯了,也就是你的自觉行为了,那么这种坚持的意识就是你的自律行为。所以,自律其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在不断自律之后,将自律转化为自觉,从而养成了习惯,这种习惯也就是以后你获得成功的有力武器。

在西方人眼里,上帝一般具有这样的属性:创造的、全知的、全能的、扩张的、延展的绝对自由的主体,所以,也有人用上帝指代“强有力者起誓约束自己”,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强有力者,也要约束自己,而且约束自己居然成了他的主要的甚至最重要的属性,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无限的创造力和扩张的自由,却先要约束自己。我们不免可以这样推论:真正的自由来自约束。一个人要得到自由,必先对自己守信,这个信就是对自己的约束。所以,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绝对的信念。你有约束,你才知道自己的局限,你在反对他人时,你才可能发现自己也许存在被反对者同样的错误,才能避免对和谐破坏性极大的话语霸权。你的批评才会更正确和有说服力,也有了真正的宽容的根基:宽容不是一种施舍,而是需要,因为约束令你自知你是有限的,你也需要宽容。这样,自由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责任和背负使命。我们恨恶每一个罪恶,但不恨罪人,因为我们也会犯错,我们是同一种人。这里爱就产生了。社会要和谐,需要爱。同情和怜悯有时只是残缺的,爱却植根于对自己和对自由认识的基本点,一个深知人性之有限的人,他给出的宽容和爱才是真实的。他的自由不会伤害到他人,我们全社会的任何人都不滥用自由,和不滥用权力是一样的,因为个人自由就是一种权力,无论你是否掌握真实的权力,你手中已经握有这种被称为“自由”的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