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熏染与人格塑造

四、文化熏染与人格塑造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我们难道不是想对人格、人性观进行探索吗,这与文化熏染又有什么关系?但是,请你想一想,哪一个人人格的塑造、人性观的树立,不会受到外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不以世界的本来存在为前提呢?如果我们想正确看待所生活的世界,首要的就是基于这样的存在了解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需要塑造的人格。

文化环境导致人格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过于强调仁义礼智信的泛道德主义中国传统,致使国民们乐于言义,耻于谈利,“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方面虽让人们学会积极地修身养性,培养坚忍的意志,抱有崇高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也让人们过于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和科学的探索热情。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文化重利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这为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中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大行其道,人们普遍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

此外,古已有言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的不同也在人格塑造上形成了极大的差异。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半封闭自然环境保证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进而,这种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提倡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悠久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的意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4]。而族群而居的生活习性也缩小了人们的生活圈子,同时这种人际关系的相对稳定也让人们更加注重交往中的人情世故,养成了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个性品质,慢慢演变成整个民族内倾型的人格特征。相比之下,西方激荡的社会变革、开放的自然地理环境、频繁的海外贸易,让人们保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灵活开放、勇敢协作的个性品质,慢慢演变成这个社会外倾型的人格特征。

诚如上面提到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被归纳为一种和谐型文化: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主张人们之间和谐大于抗争、群体重于个人,个人的独立价值被规劝和约束,人的自由意志与创造精神被束缚,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被忽视。

“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顺从、屈服、保守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念,从而使得欧洲人与美国人普遍认为:1990年的中国和孔子时代的中国别无二致。所有的旧东西都是极有价值的,而所有的新东西都是毫无意义的。从而也造成了中国人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5]

在21世纪的今天,不可否认,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集体文化浓厚的社会,集体或社会的利益优于个人的发展,集体成员间的彼此依存使得多数人的自我意识在他人所持的态度、偏好和判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久而久之,大多数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依然保留了大部分传统文化塑造出的人格特征上的共性——谦虚谨慎、含蓄内向、恭敬顺从、保守妥协。尽管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球村”的演化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试图打破这份共性,建立独立的个性,但从大群体范围来说,这点是仍旧没有改变。

“个人主义”势在必行。我们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而是强调一种道德的、政治的、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独特的个性品质”。很多人对个人主义存在严重的误解,这是因为他们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道德上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个人主义者必然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而且随心所欲地侵害他人的利益。实质上,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只是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人,并且将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区分开来而已。这种健全的个人主义,有助于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基本利益,张扬人的个性。

刘军宁在《回归个人:重申个人主义》中提道:“个人主义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强调个人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生命(存)负责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意味着个人在抉择时要审慎,要准备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个人有责任通过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实现自己的生存是个人的首要责任。……个人主义不反对、甚至鼓励人们自愿地去帮助他人,为需要帮助的人做出牺牲,鼓励慷慨、仁慈、友爱。”站在人格培养的角度来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自愿去帮助他人、慷慨、仁慈、友爱,这些无不是健全人格的特征表现。摆脱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对人格塑造的某些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并接纳倡导个性张扬的“个人主义”看来是培养健全人格一个合理也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