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释义
那个清晰地看到了眼前的电脑,并且能够指挥肌肉牵动手指敲击键盘会思考的我,究竟是躲藏在什么地方呢?这是每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必然会在某个时候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遗憾的是,在回答意识是什么的问题上,还是显得力不从心。意识是什么呢?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谈起,在陈仲舜老师的《督导案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英俊的研究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特别害怕切黄瓜,无论是在学校的公寓里,还是在女朋友的家里,只要看见有人在做菜,清洗黄瓜,然后再把黄瓜一片片地切开,就会情不自禁地紧张、害怕,能躲开就躲开,否则就会哆嗦起来。陈老师对该男生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咨询,找到了病因:“好像是奶奶过生日,家里人特别多,妈妈和阿姨们都在厨房忙着做饭菜。我围着妈妈转,伸手向妈妈要黄瓜吃。妈妈不理我,我就哭。站在妈妈身边的阿姨很厉害地说,别闹,如果再闹就把你的‘小鸡鸡’割下来。她一边说这话时,一边不停地切着黄瓜(妈妈似乎在切香肠)。在说割‘鸡鸡’时,那刀有意地高抬重落,正好把一段黄瓜震落在地上。她一手拿着刀,躬身去拾地上的黄瓜,那刀恰好对着我的‘小鸡鸡’,我吓得哇的一声哭出来,捂着‘小鸡鸡’边跑边喊:‘我不要黄瓜了,不要黄瓜了……’”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笑出声来,并且似乎都能说出小时候切黄瓜给那位英俊的研究生那种紧张是由于从小种下的“意识”在作怪:凡是切黄瓜,都让他觉得自己的“小鸡鸡”并不安全。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意识这个词是很模糊的,在生活中我们会无意识地用到好多个“意识”,但对意识究竟是什么,很多人会感到困惑。其实不止是生活里,在意识研究的相关领域,意识的概念都是费解的。单纯从词义上理解“意识”并不难:意,即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识;意识,就是对自我的认识。意识最初的含义也就是思考并觉知我们自己的存在。
对意识的研究出现在人文类科学的多个领域,但很难找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观点。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应;唯心主义哲学家把意识当成了物质世界的起源;唯物主义哲学家强调从物质对意识的角度对意识进行了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识: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要理解意识,我们还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且强调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性。这就为我们理解意识创造了一个基础,意识的理解无非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首先,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其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比如你可以让机器做很多很多事情,让电脑处理很多工作,但你不可能让机器和电脑产生意识。其次,意识的产生是需要能量的,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这从意识所依附物质的本质可以得到充分的理解,但意识的存在不会占住空间。最后,意识反映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客观事物,可能会有所超出,这是因为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发生种种变异。正如你翻开这本书,本书正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你阅读它后会形成你自己的理解,并有所启迪,进而在此基础上并设法去改变什么,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这就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