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教育的困境及其原因

二、公民意识教育的困境及其原因

世界各国民主发展的历史表明,民主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必须被有意识地复制:一代人教给下一代人民主得以传承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使下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公民品格和责任。对中国而言,公民意识教育其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公民意识教育是冲破几千年专制统治,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意识觉醒教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要求人民有自觉的政治参与意识和与此相适应的民主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渴求建立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自由与平等的经济伦理关系,它需要培养能进行自我管理、履行经济义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都需要公民教育的大力介入。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出现了一些困境,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则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记者近日在某市部分高校采访时却发现,对于“两课”教育,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开小差,厌学、逃课,考前仅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的现象较为严重。“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两课’不想听”这几乎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公开的秘密,这一困境主要缘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定位上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公民意识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把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等同于公民意识教育。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广义的公民意识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唯一内容。目前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缺少独立设置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整体部门规划。2001年,我国对初、高中课程方案进行了改革,在初中的思想品德与高中政治课中增加了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但遵循的原则是把公民意识教育看作对已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长期以来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一直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任务。尽管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改革,整合了原有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对公民意识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但由于课程侧重点的不同,也就难以使公民意识教育在高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公民意识教育知识仍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没有专门的体系和规划。

第二,内容上公民意识教育过于强调奉献。公民意识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即国家、社会、个体关系的定位。我国有几千年的集权专制历史,缺少民主的社会生活。只有臣民,没有公民;只有伦理说教,没有公民意识教育;只有国家,少有个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使公民在接受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或是在参与社会事务时,接触到得更多的是义务。作为公民,没有履行义务,可能会受到社会法律和制度的惩罚;但若没有行使权利,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事情,也就没有其他社会成员和组织来过问了。公民要主张自己的权利,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权利,然后需要具有行使权利的能力。这正是中国当下公民所欠缺的。

第三,形式上公民意识教育脱离实践。目前学校里的公民意识教育大多是一种知识教育,讲授一些公民的权利、义务、规范等,缺乏实际公民生活的体验和锻炼,致使学生在校内不能正常参与学校生活,在校外不能真正融入公民生活。如当前在有些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并未认识到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很多情况下,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往往都是“钦定”的,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本地人大选举亦是如此,学校并未对选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相关事项和程序等跟学生解释清楚,而只是让学生简单“画圈”。这就使得学生认为选举就是走过场或作秀,进而缺乏参与选举的积极性甚至对这类活动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