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健康:我们须直面的问题

第4章 健康:我们须直面的问题

如果用“10000000000”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纷繁冗杂的“0”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器将归于沉寂。

章节引语

“我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2005年3月,借着《艺术人生》崔永元向他的观众说出了他离开《实话实说》的缘由。崔永元是极少公开说出自己有这种病的人,他不但说了而且语出惊人:“得抑郁症的基本都是天才!”

崔永元话音尚未落定,4月10日著名画家陈逸飞59岁逝世,似乎是为“天才”做出的一个注脚。如果按图索骥,春节前短短4天内,清华大学相继有两位年龄不到45岁的教师“突然”死亡:1月22日晚,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焦连伟突然发病去世;4天后的1月26日中午,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因肺腺癌不治与世长辞。接着就是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猝死时年仅32岁。再早前,还有去年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英年早逝;爱立信中国区负责人杨迈猝死在跑步机上。而和他们关联的词是:过劳死、亚健康状态、心力衰竭、心理危机。而将他们的社会身份加以串联,尽管未必是“天才”,但大多是学者、科学家、知名人士、艺术家、企业家、高级经理人,他们所代表的是成功、财富、名誉、智慧,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这个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是强者,是胜利者,但是,这些光环的另一面却往往是软弱的真相。很多人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置身精英行列,同时却发现自己也成了“精英症”患者,面临精神、身体的双重危机。

来自北京零点有限责任公司的市场调查是针对北京大公司的白领精英的。零点公司采用专门的心理学测评工具“枯竭量表”,调查415位北京“白领精英”,以评估他们的心理疲劳程度,如果达到3级就意味着心理疲劳非常严重,身心健康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而最终结果是心理疲劳程度在等级3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了61.4%,心理疲劳的表现是:容易疲倦;缺乏精力;容易生病;脸色不好,与家人或朋友的沟通越来越少;容易忘事;容易忧虑、发愁;有迷失感,难以开心快乐,易急躁、发脾气。

来自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和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的调查是针对中国高级经理人的,有1 576位高级经理人参与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的压力状态(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心理衰竭水平、压力来源、压力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调适的看法等,结果是70%的接受调查者感觉到压力的困扰。

——资料整理自南香红、师欣:《精英症》,《南方周末》,2005年5月5日。

如果有人问你最近身体怎么样,可能你会回答说,“我很好,很健康”。虽然你的生活每天充斥着仓促和忙乱: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你需要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咖啡或汽水来提神,你的抽屉里塞满了饼干、糖果之类的小零食,这些都是忙碌时你的午饭替代品,晚上你回去躺倒在舒服的大床上,甚至没有力气为自己准备一顿像样的饭菜,外卖成了你的首选。入睡前,你想起了老板曾说有件事需要你去处理,但这些天他却不言不语,“是我的表现让老板不满意了吗?”“明天我要不要主动问问老板呢?”你心中充斥着紧张与不安,辗转反侧到天明,却还要带着“熊猫眼”强打起精神开始新的一天的工作。你很少锻炼身体,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去健身,但让你暗自窃喜的是,比起同龄人,你的身材算得上是苗条匀称。你总是会为无穷无尽的工作任务费心伤神,焦虑忧愁,但你秉持“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的信念,坚信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然。你很自信你是健康的,因为即使这样的仓促和忙乱,你的身体没有任何病痛。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没病就是健康是我们多数人仍持有的一种错误观念,这与健康医疗领域长期对“没病”和“健康”作出明确区分以及大众在健康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匮乏都是息息相关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指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庆幸的是,这样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接受,人们开始关注“没病”状况下可能潜在的生理病变和心理不适。健康不再仅仅是没病,而是即使偶尔生病,依然能全面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保持警觉、精力充沛、生活愉快。21世纪是一个素质化教育的时代,健康的体魄、技能、健全的人格、创新思维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一个人成就事业与获取幸福的必需。正确认识健康、保持强壮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是新时代个人发展的需要,亦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