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自我学习:人文素养的修炼
题为《人文素养亟待“补钙”》[9]的文章中提到了几个关于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这种形势让我们不能乐观: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GDP”指什么?“三个代表”有哪些内容?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的艺术样式是什么?对上述问题的测试结果显示,浙江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84.2%和65.1%的公众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此外,占23.7%的杂志、20.8%的与亲友同学谈话,以及占17.7%的广播,也是公众获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然而,专业咨询和参观展览却名列最末,只占3.5%和2.5%。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利用状况令人担忧。在1年中,68.4%的公众没有参观过博物馆或展览馆,58.4%的公众没有去过图书馆或阅览室,有35.9%的公众没有去过书店或书市。调查还显示,有66.8%的人希望人文社会科学能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其次是希望这些知识能提高道德和理论水平,只有18.4%的被调查者希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2013年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1.48本。相较成年国民2013年人均图书阅读量的4.77本,青少年阅读的状况略好一些。但数据背后依然有隐忧,一方面,该调查是将教材与教辅都计算在内,另一方面,6.97本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与日本人均40本,法国人均20本,俄罗斯人均55本相比仍较低。来自北大图书馆的调研更不容乐观,据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肖珑教授介绍,2014年北大图书馆的书籍借阅总数为62万本,是近十年的最低数量,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是107万本[10]。
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人文素养之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于世界的意义,提醒着我们,人文素养的提升已经迫在眉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由于缺乏精神支撑而陷入苦闷彷徨,他们被称为“迷惘的一代”,而存在于我国当前青少年一代中日益攀升的犯罪、自杀、心理疾患率是不是正在预试着由于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些“残缺的人”正在继他们之后成为又一代的迷惘者?显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乐见的。诸多的文化学者、教育家、社会学家、文学家,乃至普通大众都在这方面持续地努力着。
提升人文素养,单一要求学校教育加大力度或自我的发愤图强都是不太够的,来自两者的双重努力恐怕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学校教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当然不能推卸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职责,但是,它可以更多地尝试把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也是帮助学校教育走出当前尴尬局面的一个最佳途径,这种尴尬比如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涂装工艺已经是得心应手了,但在为家庭或公司进行涂装时,有的雇主想让他们美化一下居室色彩,却往往事与愿违。原来,这些学生虽有技术,但缺乏美学知识和艺术欣赏的能力,调配出来的颜色很不协调,只能把涂装当作一件体力活儿来干,这也让这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减弱。
至于如何把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课程整合后,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占到总学时的30%。除在人文课程中夯实文化基础外,该学院还在专业课程中注入人文精神。例如,学院请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给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上课,使学生不但掌握技术,而且能从艺术视角对涂装进行设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了写、讲、赛、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和谐职业人”的概念,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和谐统一的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到“修身工程”“成功教育”“感恩教育”当中[11]。
但学校教育的重视创造终归只是一种外在催化的环境,人文素养的提升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个人的自我学习与自主努力。我们给出的两点建议如下。
第一,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读书对这种积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不懈地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展视野、指导工作,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规范做人,书读得多了,个人的形象、品位、思考视野也都会有相当的改善和提高。
第二,力行,把读书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感悟体验转化为立德、守纪、尚美和通达;立德,坚持做人的基本标准,如孟子提倡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或者很多学者提倡的知耻、守信、气节;守纪,懂得生存于社会就意味着自己不会是孤立的一个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积极地遵守交往的规则和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尚美,不仅喜欢美,还崇尚和追随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挖掘美和创造美;通达,通情达理,在为人处事上,既不遇到问题就怨天尤人、愤世嫉俗,亦不在得志的时候洋洋自得、高傲不屑,保持谦和待人、舒展自如、淡定快乐。
除此之外,一些名人学者也常常对个人人文素养的提升给出一些来自自身经历、感悟的小建议,以下举熊召政先生的三例。
第一,倒计时看人生。时间对于你永远是倒计时的,我们学生应学会改变时间的记录方式。如果你站在20岁看80岁,会总觉得自己离的还远,却不知不觉地走近了;如果你站在80岁看20岁,就会发现自己离80岁越来越近,这样你就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更加珍惜时间了。
第二,胃口放开才能营养丰富。我们看书不能挑食,不要认为哪种书有用哪种书没用。什么书什么知识都应当了解一些,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
第三,慎交友,以友为鉴。不可草率交友,每一个朋友都是你人生的参照物,你可以从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得出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