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及信息化
对于什么是信息(information)又是一个难题,就像什么是知识一样。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laude E.Shannon)在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怎么听起来都让我们迷惑,甚至越看越模糊。有没有稍微具体点的理解呢?其实,从狭义上讲,信息就是一种消息、资料或数据。从广义上讲,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物质存在方式、规律与特点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它反映了物质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状态和特征。例如,事物发出的消息、信号及信号中的指令,就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声波、电磁波)传送给人或动物某种信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状态和特征,因此会产生出各种不同的信息,人类就是由大脑经感觉器官来接受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种种信息以区别各种事物,从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在我国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信息化做了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基于此,所谓信息化,也就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我国于2006年5月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适应的是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我们所熟知的学习型社会就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网络把人们联系起来,通过网络这个知识流通和信息共享的平台进行新学习。在这个社会里,信息等学习资源的获取就尤为重要。美国图书馆联合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认为,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人们不仅需要多种知识,更需要掌握探究知识的能力,并能把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实际运用。可以说,信息素养是新世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
根据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信息化战略的目标为:到2020年,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该信息战略目标不仅是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对提高国民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的要求。为了有效地适应日益变化的信息环境,人们不仅需要获取多种信息,更需要掌握组织和解释各种信息的技能,从而把不同的信息融会贯通,并加以实际的运用、交流和处理。就我国目前国民的素质来说,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很薄弱,亟待培养与提高,这实际是培养与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