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要素
幸福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因素(或者是外在因素)和主观因素(或者是内在因素)。幸福的客观因素在于,人生存需要获得充分满足、发展需要获得一定程度满足并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不同的维度和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还在迅速地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一个人的生活具备了幸福的客观因素,或者说一个人客观上过上了好生活,并不一定就会感到幸福。这就涉及幸福的主观因素,即幸福的感受或幸福感。所谓幸福感,就是对自己客观上已过上好生活的状态进行反思和回味所产生的愉悦感。
1.幸福的外在因素
(1)经济状况。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其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高于低收入者。当然,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感无关,这就表明收入的影响是相对的,它依之于社会比较。此外,收入增加也可能意味着交通拥挤、噪声、污染等导致负性情感的应激事件的增加。也有研究发现: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很小了。
(2)生活事件。所谓的生活事件,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诸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目前许多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变化。一般说,良性事件与正性情感相连,恶性事件与负性情感相连。近期关于生活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特定生活事件子集上。曾经有一项长达3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成年人晚期的幸福有确定的不良影响。
(3)健康状况。很多研究均证实了身体健康状况对人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且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健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一篇由学者保尔林(A.Bowling)发表在《老年医学》(Journal of Gerontology)上的文章表明,85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健康状况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帮助的影响均不显著。其中,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当然,人们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健康观,而且也包括心理上的感受。
(4)婚姻质量。婚姻关系是维系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婚姻质量不良、家庭不和睦必然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很多心理学家将不良的家庭气氛视为一种持续性应激性生活事件。婚姻质量是婚姻稳定和谐的前提,也是生活质量的保障。婚姻质量提高了,夫妻间才会有幸福感、满足感,才会更有激情创造美好的生活,周而复始,良性循环。
(5)文化差异。生活背景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人的文化背景。文化影响人们选择目标,从而成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幸福感的结构和内容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存在,但在一种文化中对幸福感重要的因素在别的文化中则不然。因此,人们的目标不尽相同,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感的影响也大小不同。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闲暇活动就成为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文化背景通过选择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资源而对幸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6)社会支持。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幸福感。一种社会关系是否有建设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个人控制感。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投入社会支持的作用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归因于能力或社会性等与社会支持有较高相关的人格变量。
2.幸福的内在因素
(1)人格特质。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特质。尽管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对幸福感有影响,但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客观的外界因素往往是通过主观加工而起作用的。人格因素如果说不是幸福感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许多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某些特质(如社会性、社会活动、充满活力等)能产生积极情感,某些特质(如焦虑、担心、对身体的关注等)则产生消极情感。外向性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关,与负性情感无关,因而能提高幸福感水平;神经质则与消极情感正相关,从而降低幸福感水平。
(2)智慧水平。既往的研究已经表明,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智慧综合体现了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对幸福感的作用。认知是指追求真理或了解事实的能力包括对自己无知的了解,它不单纯是学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更是指对已有真理或事实的再发现,挖掘它们更深层的意义,即解释性知识。莫妮卡·阿戴特(Monika Ardelt)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预先决定了的,因为智慧是人格和生活经历的结晶,不因一时一地的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3)认知模式。许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已经注意到,每个人实际上都生活在自己独立的认知世界中。产生快乐结果的认知与判断过程与幸福感有联系。例如,社会比较、冲突消除、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以及人格洞察。幸福者解释自然生活事件的方式,维持与促进幸福感与正性自我观念,而不幸者解释事件的方式则更加强了其不幸福和消极的自我观念。人具有卓越的幸福能力,即便身处逆境或艰苦的岁月,也能够不懈努力追求幸福。那些幸福的宠儿,是透过玫瑰色看世界,即使在处境不利时,也能寻找成功的契机,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生存并发现快乐。相反,有些人,即使过着美好的日子,却有慢性的痛苦,透过灰色眼镜观察世界,常常怨声载道,使消极情绪日趋严重,并沉溺繁琐事务,处于崩溃的边缘,很难从生活中得到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