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福阐释
2010年,一部由范伟、孙宁、孟广美等联合主演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引起了热烈反响。该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东北小城的憨厚老实的足疗师傅吉祥(人称傅老大)的人生故事。傅老大父母早逝,他作为长子,承担了父母双重责任,含辛茹苦带大了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并把他们都送到了北京上大学。当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生活红火时,他却离了婚、下了岗。但生活上的不如意却没有在傅老大身上留下任何消极的印记,他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善于学习,怀着对生活和事业的理想最终成为一名按摩师。而几个自以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弟弟妹妹要帮大哥换一个活法,极力安排他来到北京寻找“幸福”。然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让老大在陌生的大都市里四处碰壁。在目睹了房地产大亨二弟、官迷三弟、房奴四弟、“股疯”小五的生活后,老大身心俱疲、倍感茫然;但另一方面,老大又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他一直照顾着孤苦无依的梅好和她的儿子乐乐,像一座大山一样成为弱者最坚实的依靠,展现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并最终令众人感悟到“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这部电视剧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经历,生动展现了凝聚在普通城市市民身上的一种坚韧、乐观、豁达、上进、包容的人文精神。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并不缺少智慧,他们的智慧可能没有体现在宇宙飞船上天、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上,但却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次次化解人生危机、解除生活困境。正是这些充满人生智慧的、朴实的百姓哲学,夯实、稳定、幸福着我们的社会,构成了支撑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老大的幸福》细腻、全面地剖析了普通城市市民的精神世界,关注并认同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幸福理念。
毫无疑问,每一位观众,都会在这部电视剧里看到“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呢?事实上,幸福,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不但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也引起古今中外众多哲人学者的不倦思索与求证。当然,自古以来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于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
幸福,其所对应的英文为“happiness”,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为了在哲学层面区别“happiness”,则用“eudemonia”表示幸福,含义为因理性而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而“幸福学说”的对应英文则是“Eudemonism”。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词有时也被翻译成为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说”。从中就可以看出来,幸福与感知,幸福与伦理是分不开的。从西方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主观主义幸福观和客观主义幸福观,前者称为快乐论(Hedonic),后者称为实现论(Eudemonia)。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将幸福感等同于快乐主义愉悦或快乐,换句话说,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实现论哲学渊源认为主观幸福感不等于幸福,幸福也不仅仅是快乐,也并非所有已经实现的期望都能增进幸福。实现论认为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更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
相对于西方学者而言,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关于幸福的见解显得有些零散,更多的是提出各种思想,并没有上升到完整的理论水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被认为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心灵体验,同时还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并且幸福与道德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我国古代典籍《尚书·洪范》篇就认为构成幸福的条件有五个,即长寿、富足、康健平安、爱好美德、善终正寝。发展到后世,“福、禄、寿、喜、财”成为构成幸福的五大要素,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可见,我国先哲对幸福的判断实际上是包含了西方的快乐论和实现论两种观点的。
当问及一个普通工人的时候,他可能会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当问及一个职业经理人时,他也许会说“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所以,在一般的理解层次,幸福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时达成的理想状态和内心喜悦的激情。那么,幸福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泰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以自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其寻找真正幸福的历程。1992年,沙哈尔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他成绩优异,周围是出色的学生、优秀的导师;他体育很好,擅长壁球;他在人际交往中也游刃有余;唯独缺少一样东西:快乐。由于不知所以,他开始转向哲学和心理学。沙哈尔发现,如果追求物质生活以及权力、声望等精神享受可以给个体带来更多的自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享受生活的快乐,那么这些精神享受本身并无偏差可言。但要知道,财富、权力、声望等外在的指标充其量只是一种手段,它们绝不是终极目标,我们需要做的功课是,把它从目标的第一位挪走,让幸福取而代之。他在书中写道:“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对于我们而言,这听上去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真正能做到的人肯定也并不多。
马克思则给出了更高的认识: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至此,让我们回过头去再看看加纳德先生说的那句话“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你明白了吗?幸福,就是一种感知,你自己对所拥有的一切、所收获的一切的愉快的感知。如果你对你所拥有的和收获的这些感到快乐,你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