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心灵杀手”
随着社会的发展,升学、就业、住房等压力的增大,心理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发病年龄越来越低。据资料显示,在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人格缺陷或习惯性不良行为。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惊叹:“心理疾病时代”即将到来,人类已由躯体疾病时代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不容忽视的“心灵杀手”。
1.心理疾病及其常见症状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心理疾病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病”。首先,心理疾病患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某方面的不正常,并没有丧失判断能力,行为大多能够自我控制;再者,病人自我感觉十分痛苦,但往往又不被他人理解;有强烈的求治欲望,大多数病人就诊各个医院;病情具有反复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具体讲,心理疾病具有以下特点:(1)病人病前均有相应的性格缺陷;(2)起病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常在某一精神打击或心理压力下患病;(3)患者能感觉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误区”,但常常难以摆脱;(4)病人本身十分痛苦,且疾病本身不为常人理解;(5)大多数患者的主动求治欲强烈;(6)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付出一定代价,即主动与医生配合方可彻底治愈;(7)患者的自知力比较完整。
身体不适是件让人痛苦的事,但得了感冒以后大家都能意识到去内科看病、腿疼去看骨科,而有些不适,如失眠、精神不振、疼痛、全身不适、烦躁等,却不知该去哪里治疗,四处奔走、检查、找中医,犹如患了疑难杂症。其实,很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复杂多样,与平时大家所认为的心理疾病即为精神疾病不同。以下症状属心理疾病范畴,应该注意进行自我调节或去看心理医生。
(1)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夜惊、夜游、梦痍(经常被噩梦惊醒)。
(2)情绪障碍。持续的心情低落、消极观念、兴趣减退、身体不适或消瘦、话少、活动减少;或情绪高涨、高兴愉悦甚至欣喜若狂及易恼怒、脾气急躁、言语多、自我评价高或夸大、行为鲁莽、睡眠减少而精力充沛。
(3)应激相关障碍。由强大的精神刺激或持续不断不愉快处境导致抑郁、焦虑、害怕情绪,警惕性增高、失眠、过分担心,遇到与刺激相似境遇感到痛苦。
(4)精神障碍。思维特殊,有时逻辑推理荒谬离奇,或言语中心思想无法琢磨、行为异常、自言自语、表情淡漠、疏远亲人、生活懒散,部分病人有敌意、冲动,此类病人多不认为自己得病。
(5)焦虑障碍。莫名其妙的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不时心慌出汗,症状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症状出现前不可预测。
(6)强迫障碍。有明知没必要却控制不住的情绪、观念和动作,如反复询问、反复想一件事情、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重复做某一动作,患者对此痛苦不堪,却无法摆脱。
(7)恐惧障碍。患者对某种环境、任务或物体产生强烈的恐惧,自己知道过分害怕不合情理,但不能克服,多用逃避方式应付恐惧。
(8)疑病障碍。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多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某种严重躯体疾病,反复就医检查。医生解释和医学检查的阴性结果不能打消其顾虑,即身体有某种器质性病变,也不能解释患者所诉症状的性质和程度。
(9)疼痛障碍。持续、严重的疼痛,疼痛不能用生理现象或躯体疾病作出合理解释,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导致疼痛的发生。经检查未发现疼痛相应的躯体病变。
(10)神经衰弱。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多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
(11)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多伴有神经性呕吐,多表现在爱美的青少年女性身上。为降低体重故意限制饮食,回避可导致发胖的食物,自我诱发呕吐、自我诱发排便、过度运动或服用利尿剂,导致厌食、消瘦、闭经、虚弱。神经性贪食。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泄、禁食等方法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神经性贪食者常有神经性厌食病史。
(12)器质性精神障碍。有明确的躯体疾病或脑部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哮喘、肝脏疾病、慢性肾衰竭、脑血管疾病等。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充分。同时伴有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个性改变、意识障碍,以及兴奋、躁动、胡言乱语、易喜易怒、情感脆弱等。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工作、学习能力受损。
(13)性心理障碍。阳痿早泄、性冷淡、异装癖、恋物癖、窥阴癖、露阴癖。
2.主要的心理疾病
(1)焦虑。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台演讲或表演节目时,有的人会手脚发抖,头脑发晕,说话结结巴巴;见异性、领导或陌生人时,有的人会紧张不安,心跳加快,脸部发红……所有这些表现,都可以视为一种焦虑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当面临应激或危险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担忧、害怕或焦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如果反应过分强烈,或体验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反应时,就可能产生危害。当你出现上面提到的反应,或者经常无缘无故地出现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紧张害怕,提心吊胆,就可能患了焦虑障碍。
焦虑是指“一种内心不安或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而引发焦虑的原因,则是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担忧、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7]。
现代社会,有为买房焦虑的,有为买车焦虑的,有为找工作焦虑的,也有为换工作焦虑的。而当你别的什么都不去想,一个人淡定地坐在电脑跟前时,谁料此刻电脑屏幕一黑,系统死机,这让你刚才的淡定瞬间转变成烦躁,这叫做“信息焦虑”,属于现代焦虑症候的一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梳理过一番人类的“焦虑史”后,得出结论,焦虑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起发展的。人们有焦虑的感觉,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常态,而不是病态。在罗洛·梅看来,它不过是“个人主义”在当今资本主义语境下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的含义是,在人不断遭受物质“异化”过程中,个人的心理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疏离”,给人带来强烈的不确定感和恐惧感,从而产生焦虑。说简单点,人们活得焦虑,是因为对于周遭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社会,缺乏必要的安全感。
(2)抑郁。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生活压力剧增,一些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常常因为某些问题,如家庭矛盾、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诱发产生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状态,严重时甚至有人悲观绝望、痛苦难熬、生不如死,通过自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这个时候,很多人其实患上了一种叫做抑郁的心理疾病。抑郁常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表现为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持续至少两星期,另外还需伴有以下症状中的四项:①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②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③自信心下降或自卑,或有内疚感;④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⑤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⑥有自杀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⑦注意力集中困难或下降;⑧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如果人们出现了这些抑郁症状还是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会严重到发展成为抑郁症。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候群或状态。抑郁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及时治疗。
我们说一个人有点抑郁,一般是指他的情绪,但抑郁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情绪发生影响。抑郁是一种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它持续时间比较长,可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抑郁是一种情绪的混乱。比如有可能导致心情低落而丧失食欲,体重下降;有可能会导致睡眠问题的发生,甚至严重失眠或嗜睡;有可能导致疲惫不堪,甚至有身体要垮掉的感觉,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抑郁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它不仅仅使一个人思维迟钝,还会让人产生无助感。
一些研究者对抑郁与身体疾病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8]:第一,一些生理疾病,如冠心病、哮喘、头痛都和抑郁有关,抑郁会增加肾上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从而使个体更容易患病,此外,长时间的厌食、不好的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疲惫以及睡眠紊乱都会诱发疾病;第二,由于疾病导致的极度紧张也会诱发抑郁症,例如,当腰部慢性疼痛超过2年时,通常会导致严重的抑郁症;第三,抑郁是对个人危机,以及个人危机应对失败的一个重要反应,一些失意的人,如失业的人、破产的人、婚姻失败的人会更多的出现抑郁的情况;第四,情绪抑郁的人在生活中经受的打击可能更多一些,并且这些人的私人资源和社会支持也比没有抑郁症的人少。
(3)耻感和罪感。耻感就是觉得自己可耻的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人类才有的感觉。产生耻感的原因有很多,如高考落榜、曾经犯罪、习惯性手淫、少女受骗失身等行为,他们共同的表征是有了“脸红了”的时候,深层特征是懂得了什么是可做的正当事、美好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或者丑事。
罪感即犯罪感,罪感的来源也较多,一般分为以下三种[9]。①违禁性罪感,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禁忌,违反禁忌的人是要受到惩罚的。违禁性罪感源于害怕惩罚,它是社会惩罚的内在化,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惩罚。②自我背叛性罪感,这个罪感来源于背离自己已经确立的价值体系,如果自我行为偏离了既定的人生目标和践踏了自己的最高价值,由此而产生的自我背叛的情绪,感觉自己背离了生活的航向。很多名人的忏悔录便是罪感的产物。③妄想性罪感,继发于妄觉或情绪等心理过程障碍之后产生的贬低、否定自己的情绪障碍。有妄想性罪感的人经常坚信自己活着会给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危害或损失,自己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行。
耻感和罪感都属于较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通常和社会文化传统有较大关系,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耻感和罪感有较大的区别。当然,人类有很多共同的耻感和罪感,通常耻感比罪感出现的年龄较早,如大人嘲笑小孩的光屁股的时候,小孩就开始发展自己的耻感了。
耻感和罪感都是一种内化的自我惩罚。不同的是耻感是自我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光彩,为社会所不齿,一旦自己的行为被外界所知,就会被社会孤立和抛弃,是一种社会性厌恶的内化;而罪感是社会性惩罚的内化,认为自己犯了罪,因为害怕被社会惩罚,所以死死地保守秘密,同时在精神上进行自我惩罚。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罪感是神经症行为一个最为潜在根源。他认为,所有的神经症患者都有明显的或深埋的罪感。这些罪感通常与早期的创伤性经历相关。创伤性经历,有些是一些重大事件,如无意中使他人致残、致病、致死,有时候却可能只是一些常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如突然的惊吓、谩骂。这些创伤性经历多半源于早期,因为这时候人的思维、理智和情感都还处于发展状态,容易在人心理形成伤害。如母亲对不小心烫伤的孩子一顿臭骂,虽然是因为内心充满爱护、关怀、心疼而导致行为上的口不择言,但孩子却不能理解这背后蕴含的情感,记忆中留下的只是惧怕、愠怒和对自己无能的耻感。如果这种情感不断沉淀,就会在成人后并不能因为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而被剔除。
耻感和罪感积累起来,就会给我们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久而久之,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一个在父母过度保护下的孩子,父母认为这个也危险,那个也难做,全一手包办,甚至当孩子尝试去做的时候,也大加阻止。日久天长,这个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这也不会做,那也做不了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有耻感和罪感。再比如,有的父母经常骂孩子智力低下,这样的情感经过多年的积累后,就会慢慢地泛化:从表面上看他是对这种责骂和痛苦能够忍耐了,实际上他可能产生了过度反应,当有其他人说他智力低下的时候,就将痛苦和愤怒发泄到那个人身上,有的时候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仇恨。
当然,耻感和罪感是人们文明发展的标志,是道德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也必须有起码的耻感意识,在不文明、不道德、不正义的行为面前有远离感、憎恶感,对自己的不正当、不正派之事有自羞感、自愧感。如果一个人毫不顾忌脸面,做了坏事错事也无动于衷,那么,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会无限的膨胀。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心有内疚的人,大半是有心的人,善良的人。所以,只要我们的耻感和罪感不过度膨胀,就不会影响到性情,成为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