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全人格的理论探索

二、对健全人格的理论探索

对健全人格的诉求能在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觅其踪迹,也许这些学者的本意不是对人格进行探索,但却依然成为对人格——这个关于人的最重要课题的独到解释之一,这也再次印证了人格的完善对整个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一个动力系统。本我遵循快乐原则,由先天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以追求非理性的、冲动性的和无意识的自我满足为目标进行活动,它试图消除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突等原始驱力所产生的紧张。就像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国王一样,它总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地去要求它想得到的一切东西,但是,现实条件的限制使它很多时候不能实现这些要求,这种现实条件的限制就是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思考、计划、问题解决和决策的系统,受意识的控制,当本我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时,自我就会像一个“执行官”一样跑出来对本我的冲动进行控制,将行动拖延,直到认为适宜时再行动。当我们的行动违反了一个人的道德标准,良心受到内疚感的惩罚时,这就产生了超我。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对自我的思想和行动起着判断和监察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三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冲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比如,你去逛珠宝店,看到一条非常漂亮的项链,你的本我叫嚣着说,“我一定要得到它”;你的超我谴责说,“不行,没那么多钱,我可不能去偷窃”;你的自我则说,“我要加油赚钱,等有足够钱了我就来买下它”。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受本我支配的人往往被冲动和自私的愿望所控制,自我比较脆弱的人不能在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社会责任、现实限制之间达到平衡,而主要受超我支配的人则表现得僵化、爱说教及专横。所以,健全人格者就是那些能够解决好这些内部冲突,并巧妙找到这种心理微妙平衡的人。

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其对政界名流、科学家、艺术家等成功人士的研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发现,不论是政界名流还是平民百姓、富人还是穷人、博览群书的学者还是大字不识的文盲,都具有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自己生活美满并有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也就是都有潜力成为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往往都具有以下个人特质:

(1)正确判断现实情境,诚实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2)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接受现实的自我;

(3)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和接受人类生存的现实条件;

(4)能够非常主动和投入地进行自发性创造活动;

(5)为了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工作;

(6)富有智慧和独立精神;

(7)富有好奇心;

(8)对身边的伙伴和其他人都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感;

(9)对朋友充满深厚的感情和爱;

(10)在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也能享受一人独处的孤独;

(11)能偶尔感悟到体会自身生命价值的高峰体验。

从上述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特质的描述可以看出,一个自我实现者同时肯定是一个人格健全者。健全的人格无非就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人格特质的这些阐述。

3.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首先要形成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就是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所强调的关于“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知觉。罗杰斯认为,自我包括了理想自我、自我形象和真实自我三种成分。理想自我是指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形象是指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真实自我是指你实际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概念会使人们对自己相貌和人格的总体产生主观知觉,也就是产生自我形象,人民行动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想要去保持这种自我形象与其行动之间的一致性,比如你的自我形象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那你在大多数时候就会表现得勤奋好学。当然,也不排除自我形象与行动之间不一致的现象,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但你的父母和老师总是认为你懒惰不上进,那你可能会感到压力重重,非常焦虑和悲伤。这个时候,实质上你就出现了自我形象和行为经验的不相符状态,也就是你的理想自我、自我形象和真实自我产生了不匹配现象。这种不相符状态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的话,自我形象与现实之间的断裂很容易使人的自我形象脱离现实,使人变得越来越混乱和紧张,感到压抑和忧郁,严重者出现心理障碍。从这里可以看出,健全人格者应该是行为经验和自我形象相匹配的,即在他追求理想自我的过程中能够诚实地接受关于自我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的发挥,同时最大限度地缩小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距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