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抗震救灾面临严峻挑战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遭受严重破坏,大量水库、水电站、堤防严重损毁,山体滑坡阻塞江河形成了大量堰塞湖,供水系统大面积瘫痪,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8个省、直辖市,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
(一)水库水电站震损严重
地震共造成全国2473座水库出险,其中有溃坝险情的69座、高危险情的331座、次高危险情的2073座。四川省有1803座水库出险,占全国出险水库的73%,占全省水库总数的27%。全国有822座水电站因地震受损,总装机容量691万千瓦,其中四川省有481座水电站受损,装机容量555万千瓦;岷江干支流上的映秀湾等9座水电站一度出现高危险情。
(二)地震形成大量堰塞湖
灾区重要江河的主要支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堰塞湖35处,其中四川省34处,甘肃省1处。四川省堰塞湖分布在5个市(州)9个县(市),其中极高危险级1处(唐家山堰塞湖)、高危险级5处、中危险级13处、低危险级15处,受威胁总人口超过200万人。
(三)江河堤防不同程度破坏
全国共有899段1057公里堤防因地震发生损毁,涉及保护区人口512.27万人。四川震损堤段500段722.6公里,占全省堤防总长度的14.5%,涉及保护区人口421.6万人。
(四)城乡供水设施大量损毁
全国因地震损毁农村供水工程7.24万处,损毁供水管道4万公里,影响人口955.6万人,其中四川乡村供水设施损毁3.4万处,管道损毁2.93万公里,影响人口575.18万人。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水利工程震损数量之多、程度之重,堰塞湖分布之广、险情之大,抢险救灾时间之紧、难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地震发生时,灾区已进入汛期,陆续出现较强降雨过程,震损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发生溃决的风险很大。同时,重灾区多为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环境复杂,气象条件恶劣,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加上交通、电力、通信一度完全中断,各种灾情、险情一时难以摸清,抢险队伍和物资装备无法进场,进一步增加了抢险救灾的难度。水利抗震救灾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