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之水
5月31日晚9点,阿坝州水利局打来求助电话,希望供水保障组派出专家,帮助阿坝州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新址寻找水源,解决指挥部近200名办公人员用水问题。
阿坝州是此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在21个受灾重点县中,该州就占6个,抗震救灾任务异常繁重。为了方便抗震救灾工作,阿坝州政府决定,将抗震救灾指挥部从交通不便的马尔康迁至离成都100公里的漩口镇。抗震救灾指挥部搬迁,水成为关键。
了解这一情况后,供水保障组决定,派刘文朝等专家于第二天一早前往支援。
前往漩口镇,被誉为“死亡之谷”的213国道都江堰至映秀段公路成为专家们的必经之路。
6月1日上午,专家们做好了出发前的一切准备。不料,与阿坝州水利局局长俄基甲的电话联系8点突然中断,专家们不得不原地待命,焦急等候俄局长的消息。下午1点,俄局长终于打来电话,说他已在213国道友谊隧洞出口1公里处等候专家。专家们闻言,立即背上行囊,乘车向漩口镇进发。路上,记者看到,经过多次滑坡,路上散落着大量大大小小的石头,偶有大型卡车和面包车被巨石击中,歪倒在路边。路况复杂,车行缓慢,原本1个小时的路途,变得异常漫长。但这一切并没让专家们停下脚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肩上的那份担子——为广大灾民和救援人员寻找生命之水。
下午3点半,专家组终于到达友谊隧洞,与俄局长会合后,赶往目的地——漩口镇水田坪村。
213国道路况复杂,晚上开车危险性更大,再加上漩口镇是重灾镇,根本没有住宿条件,因此,天黑前必须返回成都。这意味着,专家们必须在3小时内完成实地查勘、取样化验、初步设计等任务。
“州政府要求我们20天完成指挥部新址应急供水设施建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专家的支持根本不可能。”俄局长介绍说,“指挥部搬迁是州里的一件大事,关系着州里下一步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我深感责任重大。”
其实,接到州政府命令后,俄局长曾两度上山,现场查勘,但都没有结果。
“从以往经验看,在龙门山上找水应该比较容易,关键是要找到安全的饮用水。”专家刘文朝指着山上的一所学校说,“时间不多,必须找个熟悉情况的人带路,我们上去问问。”
听说是水利部的专家为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找水,对山上泉水的分布及脉络十分清楚的学校水管员李师傅,自愿当起了向导。
在李师傅的带领下,专家们来到核桃坪村。震后的核桃坪村,一片废墟,全村300多人现都在半山腰处的集中安置点。走到一条小河沟旁,看见小沟深处一个较大泉眼正在汩汩地冒着泉水。专家们踩着沟槽边向深处走,“这水是从山体直接流出的,上面又没有人居住,也没人种田,给200人供水,水量应该没问题。”专家们高兴地点点头,“这里距指挥部新址只有3公里,高差在150米左右,无论从设计难度,还是施工难度都相对较小。”
经过与此前走访过的几处溪水比较,专家们最终选定了这处水源。
随即,专家们开始检测水源水质,初检结果令专家们相当满意。为了确保安全,专家们又采集了泉水水样,准备带回去作进一步分析化验。随后,专家们对供水工程净化工艺方案进行了讨论,并告诉俄局长,明天就可将设计方案和预算表拿出来,后天就可安排进场施工建设。
下山前,专家们还帮助核桃坪检测村里的饮用水,提醒村民一定要加强饮水卫生意识,水一定要消毒,一定要烧开后喝。检测结果和专家们的话,让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回去的路上,俄局长对专家们说:“还是做400人的供水方案吧,让孩子们喝上干净、卫生的水。”
专家刘文朝说:“好,我们真是想到一块去了!学校在指挥部的正上方,解决学校饮用水十分方便。”
俄局长对李师傅说:“今天谢谢你,回去你跟校长说,学校饮水问题州政府包了。”
李师傅说:“感谢政府、感谢党,水厂建成后我一定坚守在这里。”
6月1日晚8点,专家们顺利返回成都。3日,专家们冒着余震威胁再度穿越213国道,对施工队伍进行现场指导。
唐瑾
原载2008年6月11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