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

拼命三郎

从茂县凤仪镇宗沟渠堰塞湖下来的时候,大家为他捏了一把汗,也为这个勇闯“鬼门关”的高个子所震动,他就是被大伙儿称为“拼命三郎”的熊进,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工程建设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一米八几的个头,铜色皮肤,做事总喜欢捋起袖子,眉头微微上翘,看上去很有精神。

“不到现场,拿不到第一手资料,就不明白怎么回事,心里不踏实啊。”熊进是这样想,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一路上,他总是冲在前,经历了数次“生死诀别”,宗沟渠之行更是惊心动魄。

21日上午,看完3个水电站后,吃了点干粮,工作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宗沟渠堰塞湖。通往宗沟渠的山路异常崎岖,羊肠小路被砸了个稀巴烂,前行中不断有山体滑坡,飞石碰撞中发出刺耳的响声,大家左躲右避,一路跋涉五六公里,但到离堰塞湖还有200多米时,却傻眼了。这里的路早已消失,只有一条险恶的沟壑,地震时这里曾掩埋了数名村民,也就再没人敢走了,当地人谈路色变,称之为“鬼门关”。

“我去,我腿长,跑得快,也有经验。你们留下,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大伙儿还有个照应。”话音一落,熊进和茂县水利局局长杨长清已经在路上了。短短200米,却把大伙儿的心揪得很长,很长。当地村民被感动了,主动担当向导。在村民的帮助下,工作组一行总算是有惊无险,顺利到达堰塞湖“坝”下,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真有一种生死赴国难的激动。”从山上下来,熊进的腿也摔伤了,他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去汶川做点事儿。”

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催人泪下的感动,还有太多太多。对茂县下庄电站进行除险时,因为时间紧急,勘查了一天大坝后,工作组副组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金生博士和教授级高工张金接连夜商讨,因桌子窄小,谈到紧张时,他们干脆拿下电脑,趴在床铺上研究。大伙笑称,他们恐怕是全国水利行业“最牛专家”。工作组成员、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冯志军博士被称为“重量型”队员,一次勘查堰塞湖徒步翻过一座高山时碰上一位藏族老乡,老乡惊叹说:“以你这样的体型能够翻过来,太不简单了。”惹得他本人也跟着大笑。长江委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黄纪辛,因劳累生病后,大家让他留在马尔康休养。但没两天,他又火急火急地赶赴茂县,继续与大家住帐篷、吃腌菜,坚持战斗在一线……

徐文青

原载2008年5月30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