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造湖——大自然留给人类的难题

地震造湖——大自然留给人类的难题

5月12日,汶川巨震,山崩地裂。

在北川县城上游约6公里处,湔江被硬生生截断,形成后来令世人瞩目的唐家山堰塞湖。它上游20公里处的禹里乡,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故乡。

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表明,堰塞湖溃决的概率高达93%。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由于堰塞湖溃坝导致的次生灾害往往要比地震伤亡人数还要高出数倍。1933年的四川阿坝州叠溪地震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

唐家山堰塞湖是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产生的所有堰塞湖中最大、最复杂、最危险的一个。库容高达3.2亿立方米的堰塞湖,像一颗巨能“炸弹”,时刻威胁下游百万群众的安危。据测算,堰体一旦突然溃决,形成的水头将达几十米,这样的能量如果不加束缚,摧毁几十层高的建筑物,就如同撕裂一张薄纸。真若如此,下游的绵阳、遂宁将变成一片汪洋,130万群众可能直接面临灭顶之灾!即便是1/3溃坝、1/2溃坝,受威胁的群众人数也将高达20万和120万。而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更是不可估量……

被水利专家列为“一号风险”的唐家山堰塞湖的隐患消除与否,成为衡量四川抗震救灾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尺。

更令人揪心的是,一面是人命关天的险情,一面却是变化无常的天气和无路可循的困境。

那些天,堰塞湖坝前水位每天以近2米的速度陡涨,随着主汛期临近,降雨概率进一步加大,溃坝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加上余震不断,滑坡频繁,陆路不通、水路不通,空中通道也因为恶劣的天气,难以通行。水利专家曾带着干粮,顶着余震、滑坡,冒死进军近10次,却未能到达堰顶。

专家综合研究分析后认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实施疏通工程,而工期最长也不能超过10天。但,堰塞湖的资料极其匮乏,抢险时间极其短促,天气变化无常,交通中断,通信不畅……

危险一天天加剧,水利专家的心一天比一天揪得更紧——

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