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唐家山的水文“三人组”

留守唐家山的水文“三人组”

人物:唐训海33岁

   饶西平54岁

   黄 令25岁

地点:唐家山堰塞湖

时间:2008年6月5日

在临近泄流的这一天,记者再度来到唐家山。这里的水文“三人组”,已经留守6天了。每天,他们依靠4套水文设备进行观测,并及时把结果报向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

他们的小帐篷很简陋,甚至不能称之为帐篷,那只是山坡上依势搭起的一个棚子,帐篷里面的温度显示:42摄氏度。“下雨怎么办?”记者问。“穿上雨衣去外面躲雨呗。”他们说。他们还选择了一处安全避险地点,万一有危险的时候,就跑到200米外的那里。

帐篷外支着一口小锅,锅里是他们的午餐:多种干粮烩成的“八宝饭”。锅在直升机卷起的尘土下显得久经风沙。

不能太打扰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实在是太重要了。记者用相机拍下了一份最近3天的简单笔记。

6月3日 早晨6点30分,水位736.53米,上游无任何异常,下游溢洪道表面有水浸出,疑为山中浸水;700米高程处,水面宽2.5米,水深0.4米,流速2.5米每秒,总出水口21个,总流量为6立方米每秒。

6月4日 早上8点,下游700米高程处流量明显增大,有少量浑水。总流量无太大变化,上游水位737.52米,水往导流渠中推进约15米左右,水面大漂浮物较多,略有臭味。

6月5日 早晨6点,水位738.43米,往渠道内推进了20米。8点30分,新出现2个较小的出水点,20号、27号点处出现小面积塌方,流量稍有增大。

正看着,指挥部来电话,要求他们去核实在远程视频系统里看到的情况。平常查看一趟需要40分钟,这一趟,他们跑了20分钟。听见他们在电话里汇报说:“没问题!”

缪宜江 马加

原载2008年6月7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