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写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取得重大胜利之际

决胜——写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取得重大胜利之际

2008年6月10日下午时分,在四川省绵阳市唐家山震后的大地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郁积在唐家山怀中,郁积在当地人民乃至举国上下、全球瞩目的人们怀中的一抱湖水,在智慧与拼搏铸就的下泄通道中,经历四天三夜的奔涌,在当天一吐为快后如约放慢脚步。在这一番掌控之中又历尽艰辛的宣泄之后,震后的唐家山一洗胸襟,震后的绵阳和下游人民万众欢颜。

截至6月10日20时,唐家山应急排险工程有效降低堰塞湖水位23.48米,相应蓄水量由2.49亿立方米减少到1.12亿立方米,唐家山堰塞湖风险大大降低,下游水位普遍回落,地方政府根据预案转移的群众全部安全。至此,“不让一名群众伤亡”的承诺圆满践行,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5月12日,在那场灾难的颤抖中,唐家山巨大的山体像被斜向切削一样,瞬间滑落,吞没了午后安谧的村庄和学校,掩埋了无辜的人们,也在湔江中填塞下巨大的堰塞体。堰塞体轴向长度612米,顺河长度803米,坝高82~124米,堆积体体积2037万立方米。湔江下游,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堰塞体迅速壅积起湖泊,上游集雨面积3550平方公里,最大库容3.16亿立方米,回水长度23公里,且水路、陆路交通和通信全部中断,成为四川震后险情最重、危害最大、处置最难的一处堰塞湖,对遭受严重震灾的下游北川、绵阳等地形成雪上加霜的“悬湖”威胁,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范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唐家山堰塞湖的除险避险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要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加强巡视,做好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不出大的问题。温家宝总理3次亲临唐家山堰塞湖排险避险工作现场,多次就唐家山堰塞湖处置作出重要指示,亲自主持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明确提出要主动处理、及早处理、除险与避险相结合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安全、科学、快速”的处置原则,确保无一人伤亡。回良玉副总理飞赴唐家山堰塞湖现场,并作重要指示。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对同胞生命安全的高度关怀,在唐家山告急时刻凝结成强大的支援力量,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起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再不让一名群众伤亡!

水利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决策部署,在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克服各种不利条件,与灾难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对抗,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推进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程。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组长、水利部部长、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陈雷,四川省省长、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指挥长蒋巨峰,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组长矫勇等亲临前线指挥。两名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和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带领专家组空降堰塞湖现场勘察,配合卫星和航拍照片解析,掌握堰塞体情况。通过水文资料分析和实时掌握来水情况,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于5月24日凌晨拿出了高、中、低三套应急处置方案,并报经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同意。水利专家称,最理想的泄流排险效果是:从右岸开挖泄流渠,湖水从渠中流出,由于冲刷作用,泄流槽可能逐渐被冲低至坝体高程720米位置,届时唐家山悬湖的库容将减少为1亿立方米左右,这将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结果。

5月25日至26日,在不利天气影响空运设备的情况下,1000余名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身背爆破炸药连夜挺进唐家山,开挖修建泄流渠的战斗打响。天气转好之后,水利部紧急调运的50余台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和万余钢丝兜由陆航部队空运抵达现场,武警水电施工部队如虎添翼。

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刘宁会同专家组和武警水电指挥部副主任岳曦率领600余施工官兵昼夜鏖战于唐家山堰塞体上。一样的灯火亮在唐家山,亮在绵阳指挥部,亮在水利部,亮在中南海。推土机和挖掘机的每一米掘进,都在和险情争抢时间。40余名水利专家和技术人员先后多次挺进唐家山,长江设计院总工杨启贵现场指挥,年届70的老专家徐麟祥、蒋乃明频繁深入,唐家山空中航线成为交通热线。

水利部同时组织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对堰塞湖溃决风险及危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针对不同溃坝模式,演算洪水过程,评估风险程度,确定洪水淹没影响范围,提出了1/3、1/2和全溃坝等3种溃坝模式下的洪水淹没范围,并协助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根据不同溃坝模式下的淹没范围,及时制定了相应的人员避险预案。

6月1日凌晨,一条长475米的泄流渠打通,不断上涨的堰塞湖水将按照人类的意愿通过漫流被导入这条命脉。然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再次光顾唐家山,晴热无雨的气候减缓了湖水上涨,延缓了泄流进程。按照温家宝总理“安全、科学、快速”的要求,6月6日,水利部组织专家突击论证,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消阻、扩容两套工程排险方案,矫勇、刘宁、岳曦等率100余名官兵冒生命危险再度进驻唐家山。

从那一刻,所有关注唐家山的人们进入了紧张的期待。水位的每一分上涨,工程的每一步实施,天气的每一点变化,都牵着人们的心。

6月7日早上7时08分,阻断了20多天的堰塞湖水终于一厘米一厘米驯服地流进了泄流渠,从此,它便再也停不下自己的脚步。

“过水了!”人们奔走相告。

关注的目光从未停止,过水之后的关切使得多少目光更不能离开。那是焦急的目光,那是沉着的目光,那是熬夜的目光,那是渴盼胜利和人民安全的目光。

陈雷部长坚持天天飞赴唐家山,先后多次认真实地踏勘泄流渠上下游,考察泄流情况,详细了解工程进展,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对加大泄流的对策和障碍物、漂浮物的清理,以及地质钻探和施工安全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副总指挥葛振峰,武警总部副司令员息中朝,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武警水电部队指挥部主任、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光强驻守唐家山;水利专家和施工将士继续昼夜拼搏;陆航部队全力向现场抢运设备物资。监控专家进驻,水文专家进驻,钻探专家进驻,爆破专家进驻……黝黑的脸庞,破旧的军装,干渴的喉咙,坚毅的眼神,在这个6月成为唐家山的特殊标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堰湖终不还。

下泄湖水在流动中不断增强力量,泄流渠在冲刷下加深加宽,通畅并渐增的流量似乎要让人们直抒胸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边坡在被削掉,巨石和漂浮物被爆破,一切壅塞在水流面前退却。6月10日,通畅奔流的湖水再也按捺不住性子,唐家山泄流量在突破100立方米每秒的关口后,一路上扬,到早晨6时达到337立方米每秒,转而到中午11时30分达到6500立方米每秒。由唐家山至北川、通口、绵阳,急流滚滚,一路滔滔。

天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到晚20时,堰塞湖由最高水位743.1米直降为719.48米,减少相应蓄水量1.37亿立方米。在人们担心水流强大的时候,下泄洪峰和泄流方案几乎实现完美的契合,许多人眼里终于涌出了积蓄多日的泪水。

下游各城镇,无一人伤亡。在岸边,响起了阵阵掌声和竞相报喜解忧的电话声。

指挥部里,终于见到了久违的笑容。这笑容,出自对地震伤痛的有力告慰。

当晚,唐家山终于卸下了悬着的湖,绵阳和遂宁人民卸下了悬着的心。

当晚,“720”这个数字被誉为“胜利的标杆”。

当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电贺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贺电说,唐家山除险,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马加

原载2008年6月11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