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报汛员
有一位不足30岁的普通水文职工,自2008年6月2日上午9时起,有了一项特殊“待遇”,就是拥有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许多部省级领导的手机电话号码,可以第一时间给这些领导和专家打电话、发短信,汇报唐家山堰塞湖的水位、流量等排险避险关键信息。这位个头不高、身体看起来很健壮的小伙子,叫唐训海,是四川省水文局绵阳水文局的勘测科科长。他和另外两位水文职工——绵阳水文局北川水文站站长饶西平、受派增援北川的江油水文站测工黄令,在6月1日下午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全部参与应急排险的人员撤离后,成为留守唐家山堰塞湖开展水位、流量等水文数据测报任务的“火线报汛员”。
自6月1日18时,唐家山堰塞湖堰体在经历了一周的“喧嚣”之后,重新沉入静寂。3位水文监测人员,从此将几天甚至十几天、几十天与深山、与寂寞、与风险和困难为伴。他们来自不同的基层水文单位,肩上却担负着相同的特殊使命。
6月2日上午,负责监测小组工作的唐训海,奉命被直升机从堰体上接了出来,来到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会商会现场,一方面汇报测站设立情况以及已经开展的监测工作;一方面为了使其能面对各种不利的情况确保完成艰巨的监测任务,取得有效的监测数据,为堰塞湖排险避险指挥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不辜负下游几十万群众的期望,接受指挥部专家们的经验传授。
2008年6月2日上午9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会商会召开。会上,这位负责组织唐家山堰塞湖现场水位、流量等监测任务的年轻水文技术人员,从容地汇报堰体测站的设立情况,并带来当日8时唐家山堰塞湖堰前水位、堰体渗流量等相关监测数据,得到了好评。为了帮助这个“火线上的报汛员”更好地担当起重任,应对堰体上纷繁复杂的局面,组织好监测报送工作,已经70多岁的设计大师徐麟祥等专家,一一向这位还略显稚嫩的小伙子“面授机宜”,详细交代在唐家山堰塞湖堰体水文监测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专家们交派好相应的工作后,会议提议将指挥部全体领导和主要专家的手机电话号码提供给唐训海,唐训海可以随时以电话或短信等各种联络方式跟指挥部的领导及专家联系汇报,同时要求唐训海,不但要及时汇报监测信息,还要经常汇报安全情况及相关困难,实施监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安全圆满地完成唐家山堰塞湖溢流测报任务,为指挥部的决策当好参谋。随后,在场的领导也记下了唐训海的手机号码。
6月3日上午9时,陈雷部长主持专家会商会。会议一开始,陈雷部长就打开手机,说道:刚刚收到小唐同志发来的短信——今天上午8点堰塞湖坝前水位736.63米,比溢流明渠最高点高程739.15米低2.52米,堰塞湖蓄水量2.008亿立方米……专家们围绕着这些宝贵的数据,开始了会商研究……
6月3日下午3点,陈雷部长与专程前来绵阳了解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情况的中科院院士张楚汉、工程院院士王思敬以及清华大学等有关院校的专家、教授商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除险对策时,他再次打开手机,读起唐训海发来的当日14时唐家山堰塞湖水位、流量等的短信报告……
正是用这特殊的方式从“火线”发来一份份及时的水文数据,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一次次地进行会商研讨,作出了关系下游几十万群众生命安全的科学决策。
李建章
原载2008年6月5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