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勘,与时间赛跑——记水利部抗震救灾第五工作组组长史光前
“你们要赶快采取措施!这个就像人的脚,软了站不住,大坝也一样,坝脚被渗流泡软了,坝基便往下坐,这样就有溃坝风险,你们赶快组织除掉坡上的草,不要让牛上来,同时开挖45度导渗沟……”5月22日上午,在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战备水库勘查时,史光前雷厉风行地向当地水利部门人员布置着。
作为水利部抗震救灾第五工作组组长,史光前进驻四川广元市指导水利抗震救灾以来,平均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他领导的第五工作组,冒着余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险,实地勘查堰塞湖3处、高危水库近40座,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
5月22日早上7时30分,笔者在第五工作组驻地见到史光前时,他嗓音嘶哑,双眼红肿,头发蓬乱,神情憔悴,完全不是笔者印象中那个精干乐观的长江委江务局局长、长江防总办副主任。
然而,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马上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迅速运转,恢复了检查指导长江防汛时一丝不苟、雷厉风行的本色。
广元地区上报震损水库343座,其中高危水库69座。鉴于时间紧任务重,史光前将14人的专家工作组适时调整为3~5个小组,分别查勘堰塞湖和震损水库。
5月22日,笔者从绵阳赶赴广元随史光前带领的小组前行。上午8时许,在前往战备水库查勘的途中,正遇解放军济南军区某部装卸物资,道路被堵,进亦难退亦难。
10时15分,汽车从简易的乡村公路进入没有路基的山路,在砾石、灌木丛中穿行40分钟后,终于难以前行。“下车,步行。”说完史光前带头下车,踏着泥泞前往战备水库。
勘查完震损现场后,史光前当即毫不留情地指出:“你们要赶快组织人员对溢洪道进行清障,割除护坡杂草,查明渗流原因,降低运行水位。除险设计专家将于近日到达,在此之前,一定要按上述措施保证大坝安全,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之后,史光前一行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剑阁县石柱水库。途中,仅花一刻钟吃了一顿简易的大锅饭后继续赶路。在颠簸蜿蜒的山路中,于13时07分赶至石柱水库所在的山脚。
一行人再次徒步,在茅草丛生的梯田小道爬行800多米到达坝顶。史光前和专家在认真仔细勘查后,迅速拿出指导意见。然后下山马不停蹄地赶往魏子坪水库。
依然是大段大段的山路和碎石路,依然是接近1公里的徒步,15时31分,史光前一行登上魏子坪水库坝顶。与前面看的两座水库震损情况不同,魏子坪水库坝顶不仅有纵向裂缝,局部还出现了约2米长的横向裂缝。
“纵裂中出现横裂危害更大,叫他们将裂缝里夯实回填的黏土挖出一小块,便于进一步勘查,我们也赶紧商议应急处理对策。”史光前对谭志勇、洪卫等专家说。很快,专家们对大坝裂缝和渗漏情况作出事实认定,提出应急处理建议。
此时,已是17时06分。剑阁县水利局随行人员说:“时间不早了,下一个查勘的英雄水库太远了,而且要经过大约6公里的山林徒步才能到达,干脆明天再看吧。”
史光前眉毛一拧:“不行,今天必须去,灾情不等人,我们要与时间赛跑。”与时间赛跑,这是史光前今天第二次强调。
6公里的山林徒步,所言非虚。18时19分,汽车一路颠簸后无法再进一步。跟着当地向导,一行人进入连羊肠小道都没有的茂密山林。山林里荆棘遍布,小虫乱飞,稍不注意手臂上就被划出口子或被叮出红疙瘩。
19时08分,一行人达到坝顶,此时夕阳已经西沉。“能到达英雄水库的都是英雄,英雄们,趁着光线还好,赶紧干活。”史光前半开玩笑地布置着任务。
查勘任务完成和提出应急处理意见后,天地间已是暮霭四合。山林里能见度越来越低,大家紧跟着鱼贯而行。晚上20时许,出了山林上车往回赶。虽然全是下坡路,汽车不用爬坡,但是山路蜿蜒曲折,崎岖颠簸,左边是悬崖峭壁,司机们都小心翼翼地开着。路上简单吃点便饭,回到位于广元市区的驻地时,已经是22时31分了。
“今天回得还算早的,我们与时间赛跑赛赢了。”下车时史光前笑着说。
虽然他在笑,但笔者知道,不到凌晨2时左右,他是无法休息的。因为他还将了解今天其他4个小组的工作情况,汇总后开会商会。明晨7时30分,他又将眼睛红肿地出现在车上,开始新一天的查勘,继续与时间赛跑。
陈松平 付彬
原载2008年6月5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