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奇迹——舍生忘死敢打硬仗的精神力量

决胜奇迹——舍生忘死敢打硬仗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务求必胜的大会战。军民协作,空地协作,中央地方协作,各部门协作,可谓举全国之力、全民之力。

“冲向最急需的地区,担负最艰巨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坚决完成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任务”……唐家山堰顶,帐篷四布,横幅悬映,红旗招展,人员穿梭,机器轰鸣。

5月26日11时13分,随着第一台挖掘机的顺利投放,唐家山大会战全面打响。

那一刻,艰难写在被刀削过一样的唐家山上。无论是指挥员、专家,还是解放军、武警战士,无不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堰体结构异常复杂,渗流管涌越来越多,随时可能溃坝;通信不畅,交通中断,大型机械、油料、给养难以进入;余震不断,滑坡频繁,施工过程危险重重……

如此困境,如此险境,让人惊嘘不已。然而,记者几天几夜的堰顶采访中,所见所闻都是英勇顽强与从容不迫。

驻扎地、帐篷里,研讨会商,决策部署,有条不紊;施工场、监测点,挖掘作业,记录演算,忙而不乱。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在鼓舞人心?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催人战斗?

这里是大禹的故乡,这里是奇迹的故乡。奇迹之所以能够产生,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得益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的舍生忘死和英勇奋战;得益于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和科学指导;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通力支持和密切配合。

为登顶唐家山,5月16日,武警水电指挥部一支30人的“堰塞湖敢死队”,摸爬12个小时行进;武警水电一总队、二总队、三总队、三峡指挥部迅速集结,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完成好抢险任务;为确保及时开工,5月25日,1800名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身背炸药、锨镐连夜挺进……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英勇赴难、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它让天堑变通途,让艰险变无畏。

为踏勘堰塞湖险情,水利专家带着干粮,顶着余震、滑坡,冒死近10次进军唐家山;为使排险方案更科学、更安全,年逾七旬的徐麟祥、蒋乃明,66岁的马毓淦,不顾年事已高,主动请缨,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山岩陡坡;为监测、跟踪过水后堰塞湖水位、水量,堰塞体冲刷等翔实的一线资料,水利专家和工作人员冒险进驻,精心设计,科学指导。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严谨认真、力求科学的求实精神,它把经验和实际充分融合,让决策更加科学,让方案更加完善。

为决战唐家山,上山之初,专家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吃野果,喝露水,睡野外,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从会战打响的那一刻起,12天11夜,他们始终坚持在堰顶,住帐篷,吃干粮,24小时轮战不息;因为所有物资都靠空运,给养相对紧张,水更是金贵,上山以来,他们就没洗过脸,没刷过牙,没换过衣服;因为长时间“泡”在工地,被暴晒得脱了好几层皮。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为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危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负责精神,它让人心稳定,让社会安宁。

为保证抢险施工快速进行,成都军区陆航团不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连续飞行,成为空中热线;为了保障抢险油料、物料、给养的及时到位,有关部门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为了制定转移避险方案,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为排险提供了有力保障;灾区群众更是舍弃家园,极力配合;水利、地质、地震、气象等部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通力支持,密切配合。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它能战天斗地,所向披靡。

危险就在脚下,精神却在心里。正是这种种伟大精神,汇聚成的强大力量,使他们最终不辱使命,出色地践行了总理“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的庄严承诺。

他们用血汗浇灌了忠诚之花,用生死铸就了精神丰碑,书写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伟大篇章。

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无法一一叙述;还有许许多多的精神,无法一一表达。但,这一切,我们将一一铭记,永远感动。

唐家山作证,参与唐家山排险避险战役的所有勇士,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徐文青

原载2008年6月24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