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成都断一秒钟的水——都江堰管理局抗灾自救确保供水
44岁的唐杰下了夜班,又回到局里开了个会。在午后的悠闲中,他回到家门前,拿出钥匙,刚刚打开门……他不知道,同一时刻,一扇灾难之门也被神秘的钥匙开启了。
一阵剧烈的天摇地晃骤然摇得老唐站立不稳,周围的房屋全部开始颤抖。
从迷惑中缓过神的老唐,掉身就往堰上跑。
老唐是都江堰渠首管理处外江组的组长,都江堰是他的命根子。
这一天,是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距都江堰市几十公里的汶川境内发生8级地震。
都江堰工程受到严重冲击,下游成都用水问题面临严峻考验。
赶到工程上的老唐,发现机电设备已经不能运行。
他还不知道,此时的都江堰管理局,通信、电力中断,水调中心完全丧失功能。
5月15日,记者在管理局看到,都江堰管理局办公大楼内部受损严重,多处墙体裂缝,表层脱落,电脑等室内办公设备严重受损。外江闸管理房整体下陷,屋顶出现纵向裂缝,一直贯通到鱼嘴表面。管理房内部墙体开裂,地面局部下陷,到处可见钢筋裸露。
没有电,失去调度,工程无法正常运行,灌区和成都的用水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在震后,供水安全问题则更加致命。
而且,流量似乎也被疯狂的地震攫取了。
按照管理局的部署,供水处三位负责人震后当即分头行动:处长现场调度指挥,两位副处长分头到外江闸和内江闸查看都江堰渠首和六干渠水情。
当时的都江堰内江目测让人大吃一惊:江安河、柏条河、蒲阳河和沙黑总河几乎全干,走马河流量也只有20多立方米每秒。而根据成都市基本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走马河流量最少不能低于50立方米每秒,眼看不能满足成都市基本的用水需求。
成都市生活供水关系到成都市的社会稳定,何况正值震后莫名的恐慌弥漫。面对这种危急情况,抗震指挥部当即下令,首先把其余5条干渠全部关闸,水量集中到走马河,增大走马河的流量,同时在任何通信设施都不通的情况下,又火速派人赶往上游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公司,采取非常措施,增大水库的下泄流量,满足灌区基本的生活、生产用水需求。
余震不断。然而,职工薛苏靖顶着灭顶之灾,到地下开启了备用电源,用自己的危险换来了供水的安全。
在自动化系统受地震影响完全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都江堰管理局职工增加水位的观测次数,固定半小时观测上报一次水情信息,并临时加报,一旦发现水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供水调度。
5月15日,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局机关大门停着一辆“兼职”的中巴车,里面外面摆开办公用具,车身贴着7个字:抢险救灾指挥部。
在门卫值班室以及临时搭建的简易棚上,分别是“调水中心”“办公室”“供水处”“后勤中心”等部门名称,一个职能健全的临时办公机构已经成立。
记者也是于这一天在都江堰见到了老唐他们。这十几个人,家里的房子全毁了。
据了解,都江堰管理局1003名员工中,90%以上的员工在震灾中无家可归。还有几名员工失去了联络,有可能被压在废墟之下。
局长刘道国说,都江堰管理局职工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不顾亲人的安危,强忍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恢复正常办公,正常有序地展开工作,确保了灌区特别是成都特大城市的生活、生产和环保用水,保证了全局抗震救灾、生产自救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水闸科副科长张世凌,震后从成都飞赶而归,路上用去了平常数倍的时间。到单位赶上的,是“最长的一个晚上”。他和他的同事们这一夜没水没粮,饥寒交迫。外面,是风雨交加的震后残局,心里,还有怀着身孕的妻子……
记者采访的时候,这些职工几乎没有人与亲人取得联系。震后,他们就没离开过岗位。老唐说,一点儿小事都不能出,要不后果不敢想。老唐还说,作为一个都江堰人,不能让工程正常运转,那让人小看了我们的素质和能力。
就是职工这种对事业的尊重,让刘道国有理由自豪地说:“在这场特大灾害面前,成都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没有断过1秒钟。”
而都江堰管理局党委书记肖帆则这样不失赞美地评价他们的队伍:“在突发的灾难面前,我们的职工队伍稳定,各项工作正常,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都江堰水利精神和当代水利人的强大动能和优异素质。”
两天后的晚上10点,在和都江堰管理局党办副主任母刚联络时,他激动地告诉我们:就在刚才,一名在废墟下顽强坚持了127个小时的职工被成功营救。
这就是灾后的都江堰人。
马加 赵建平
原载2008年5月20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