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干泪水 重建北川家园
灾难没有压垮邓跃明,亲人的逝去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他把对亲人的怀念化为动力,全身心地投入抗震救灾中。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灾区饮水困难突显,如不及时解决,后果不堪设想。“县城水源及管网设施已全部瘫痪,外运的瓶装矿泉水毕竟有限,老人、孩子、伤员饮水优先得到保障,而年轻人,可能一天喝不上一瓶矿泉水。”水保办的卢主任介绍。
邓跃明主动请缨,与某部队官兵一同上山找水。震后的高山,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原先的水源点已经干涸,寻找水源异常艰难。随后的几天里,他在山间不停地寻找水源,累了,坐在地上歇会儿;困了,席地打个盹;饿了,胡乱塞点饼干和面包……
5月15日,终于在一个溪涧中找到水源。成都军区联勤部基建营房部副部长靳卫东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他,水源的问题不可能这么快解决。没有水源,将会对北川抗震救灾工作带来巨大影响。”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重心的转移,预防次生灾害发生,保障灾区应急供水等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摆在邓跃明面前。“绝不能再让北川的百姓遭受更大的痛苦。”他深感责任重大。
5月19日,邓跃明组织25名职工成立了灾后重建水务农机局工作组,下设人饮组、河道管理组、规划组、综合组,每个组落实了分管领导,并要求职工坚守工作岗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每天清晨5点钟,邓跃明准时带领队伍,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顶烈日,穿荆棘,抬管材,送饮水,安装净水设施,监测水质,按预警方案疏散撤离群众,清理河道,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半山腰的临时帐篷。当问及他为什么这样拼命时,邓跃明说:“我们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作为水利人,只有看到灾区群众有水喝,不再遭受更多的困难和危险,我们心里才好受些。”
连续20多天的奋战,北川临时应急供水问题基本解决。在擂鼓镇——北川最大的临时集中安置点,供水管道在街道两边铺设得井然有序。邓跃明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堰塞湖处置是邓跃明的又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空中观察和实地查勘,北川水务农机局协同水利部工作组一起查清了县境内14个堰塞湖的基本情况,并制定了处置预案;动用机具47台套,对4个堰塞湖、7处河道行洪障碍进行了挖掘和清理,累计完成工程量9万余立方米,并编制了《唐家山堰塞湖溃坝后下游群众疏散撤离预案》及预警方案,划定撤离警戒线;参与和指导下游各乡(镇)的撤离工作。
采访回来的路上,记者接到邓跃明的短信:“你们从远方来到灾区就是对我们的鼓励,有你们这些热心善良人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灾区人民会一天天好起来。我只能用‘坚强、信心、生存’来回报你们的关心和帮助。其实我只是个普通人,做着普通平常事。”
是的,“坚强、信心、生存”,在这六个字中,记者看到了这个北川汉子的刚毅与坚强,看到了北川水利人克服一切困难重建美好家园的执著与坚定。相信北川人的家园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他们都有着不屈的脊梁。
唐瑾
原载2008年6月13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