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堰塞湖

“把脉”堰塞湖

5月18日,早晨6时10分,前往石亭江上游查勘堰塞湖的小分队在四川省什邡市水利局整装待发。小分队成员由水利部抗震救灾专家组成员、德阳市水利局和什邡市水利局技术干部及向导等11人组成,他们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雨衣和救生衣,带着地图、高程仪等仪器设备。

“你们的任务是把形成堰塞湖的情况带回,形成解决方案。在大量灾民不断往外撤的情况下,你们勇敢地站出来,往里冲,非常感谢你们。希望你们密切配合,注意安全。”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第一小组组长、水利部建管司司长孙继昌送行时动情地说。

7时20分,小分队成员与配合行动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开始徒步行进。与此同时,另一个小分队集结成都凤凰山机场,准备乘机空降到绵竹市绵远河上游,了解堰塞湖形成情况。

在此之前,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已经派出几个小组勘察堰塞湖。

5月14日,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来到德阳市了解水库毁损情况。从逃生者的叙述了解到,绵远河上游绵竹山区段、什邡石亭江上游高景关段由于山体垮塌,形成多处堰塞湖。尽快摸清堰塞湖的分布、规模、蓄水量、堆积物高度以及危险程度,以便形成解决方案,确保下游正在抢险的武警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成为摆在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面前最大、最紧迫的问题。

15日一早,绵竹市水利局组成6人敢死队进山察看堰塞湖。由于塌方,道路阻断,必须下到河床步行,路上随时遇到巨石和深潭,不时听到余震的隆隆声。他们行进非常艰难,天黑后就地躺一下,没有水喝,捡路旁扔弃的半瓶水解渴。到了清平乡,没法继续向前,只有折返。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成员心急如焚,他们决定16日沿河上溯,希望通过观察河水流量作出判断。到绵远河金鱼嘴附近时,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到在天池附近救灾部队的报告,得知沟内水位上涨较快,险情严重。

同时,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又组织一个由1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上前线会诊。17日上午,专家组马不停蹄来到什邡市水利局。一路上到处是毁损的房子,废墟片片,只见瓦砾和断木。每到一处损毁水库,专家组都要停下来仔细查看。水规总院原副总工程师马毓淦,不畏66岁高龄,遇到再难爬的山也要爬上去,当看到当地水利部门已将毁坏的水库全部放干时,心里方才踏实了。

让专家组放心不下的仍是情况不明的上游堰塞湖,因为只有尽快摸准堰塞湖情况,掌握相关数据后,才能决定采取措施,降低水位,避免因余震和洪水发生次生灾害。为了查明最上游一级堰塞湖的具体情况,专家组决定借助部队的力量。

17日晚,去绵远河查勘路线试走的人员汇报,他们只走了2.5公里就走不动了,途中到处是滑坡体,悬崖上倒扣着货车,巨石下压着摩托车和尸体,破坏的程度比想象的大。大量滑坡掩没公路,河里走不动,半坡上不稳定不能走,前行十分困难。

23时30分,专家组和德阳市水利局作出决定,组成两个小分队,一个前往石亭江上游,一个前往绵远河上游。绵远河上游争取空军直升机支持,队员乘机降落清平乡,再由此处步行。

据专家透露,石亭江和绵远河上游的堰塞湖目前并不构成威胁,但为了人民的利益,必须科学严谨。现在,两支小分队仍在勘察险情的路上。

胡争上

原载2008年5月20日《中国水利报》